艺术中国

偶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3:29:08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造桥

我学过国画,爱传统,感激我的国画启蒙老师。不过我恐怕不算国画老师的好学生,因我又学西画了,但我并不是国画的叛徒。国画也好,西画也好,学着学着,我越来越发现它们之间艺术规律的共同性。于是,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我总在桥的两岸探寻和勘测,因之,传统的作品、老师的教导以及老师自身漫长岁月中的探索,都正是造桥必需的资料。桥不一定由我造成,但它一定会被造成,而且将有许多样式新颖的桥,我多么想看到这座桥的载重量和流量啊!

变法

绘画变法的目的何在呢?年龄在变,经历在变,客观世界在变,作者的感受、感情在变……然而抱住祖传秘方或洋传秘方的“技法”不肯变的情况仍是普遍。不能说旧的技法全没用了,但它的用途确是有极大的局限性。某一类技法只宜于表现某一类题材,它本身原是由这一类题材激发演进起来的,无论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都是如此,任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去互相攻击吧,历史证明他们都不必强加于人。绘画止于刻画对象吗?许多年轻人说:不!决不止于此。他们要求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而旧的技法像法海和尚似的,也许出于一片善心吧,惟恐你被白素贞迷惑了,总拿着一把戒尺教训你,那是一把靠它衡量对象轮廓、比例的戒尺,那是一把惩罚许仙的戒尺,至于白素贞,更须用雷峰塔来*了。

风格

风格无处借,它是树,是从幼苗成长的,它长期吸收雨露阳光的滋养,屡经风雪的摧残。不是所有的树苗都能长成大树的,更不可能在数日、数月,或三五年内便长成大树,这是艺术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真正的艺术是具有生命的,许多技法、工艺、手法被革新了,发现了,这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创新,标志着艺术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应向勇于革新的年轻一代致敬。但不宜将技法创新与艺术风格等同起来。常见报道某些技法时,往往夸大为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大概颇有人想一举而获艺术上的惊人成功吧!

90年代

下一页希望
上一页白夜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短笛 第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