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2011.11.19 - 2011.12.03 上午10:30-下午18:00 (周二—周日)
开幕酒会:2011.11.19(星期六)PM 1:00
策展人:印炳国(韩国)
展览地点: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万盛园入口处)洋红Art Space/Gallery
特别支持:北京洋红艺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关于探索和观察的展览,它不但揭示了城市视觉文化中的美、多样性和挑衅意味,同时亦暴露了个人情绪和感觉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此经验跟漫游者的经验相提并论:漫游者不会像一般人哪样回应现实世界;相反,她会通过观察去吸收身边的图像。她亦像社会学的批评家,如Charles Beaudelaire (「城市街道漫游者」一概念的提出者)、Walter Benjamin、David Harvey、Jean Baudrillard、Jack Kerouac和Georg Simmel那样去指出城市美学中的正负问题,以及于19世纪因资本主义的兴起所产生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可把「漫游者」概念跟Dorothee Soelle所提出的「Interlokutor」相提并论,两者是不同的。 Douglas Crimp的作品《博物馆的废墟》(1993) 把照片转化为指示后现代的工具。它既探索了杜尚所提出的现成物概念 (即艺术家倾向借鉴或挪用艺术史知识及工业制成品;当她们不能自行制作某些物件时,会借用现有物件去进行创作),亦展现了替代、重建和搬迁等创作技法的运作。另一方面,由于照片的创作需完全依赖现实世界中的物像,部份人仕不认为摄影能有效地反映自我。在图书馆领域内,图片不单止是被简单地份为数据,同时亦份散在整个庞大的库存内。最近当纽约公共图书馆进行一个份类项目时,她们重新按艺术家把其照片藏品份门别类,例如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像归类到Robert Capa旗下,又把Delecroix及Manet的照片归纳到Etienne Carjat之下。(南泽运/文化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