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艺历史中,对废墟浪漫和伤感的情怀源远流长,古罗马的纪念碑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家们的灵感,而哥特式教堂和寺院也对无数艺术家和作家的想象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反,荣荣的废墟系列却纪录了北京现代化发展中传统民居被拆除的过程,而他的个人情感也融入其中。
几张知名作品(如1996 No.5 (1) 和1997 No.1 )记录了整栋楼的拆迁全景,而更多的作品则是屋内遗留下的物品与墙壁上的特写。在刚刚被拆掉的胡同里的四合院内瓦砾遍地,残墙上仍挂着被遗忘了的家庭珍藏照片,也有遗留着支离破碎的明星画报和图钉。这些作品生动地捕捉了原居住者之前的生活和兴趣,并且强烈地表现出他们搬离时毫无选择的窘状。而在废墟系列的其他作品中,荣荣有时从不同的视角拍摄同一地点 — 如1996 No. 5 (1) 和1995 No.5 (2),有时从全景聚焦到局部,这又是另一种创作方法,从视觉的角度而非形式化的主题来探索各种艺术语言的可能性。
在本系列最后的两组作品1998 No.(1) 和1998No.1 (2) 中,这些用白漆潦草涂成的“拆”字流露出拆迁过程中的伤感。而仔细看“拆”字的同时会发现在白色涂料上还被人涂鸦了“太傻”。
荣荣一贯特别重视作品的呈现方式,他为废墟系列用生锈的角铁作为框架精心制作了镜框,借此映衬并强调作品的深度和主题。从整体看,废墟系列反映了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建设中,对无保护意识地拆除传统建筑的深思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