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03 10:03:0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参展艺术家:曾扬、叶甫纳、张盾、朱昌海、杨大慰、苏志光、米麦

展览时间:2011年3月12日 至 4月16日

开幕时间:2011年3月12日(周六)下午4:00-7:00

展览地点:北京前波画廊

画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第一号D座,邮编100015

联系电话:+ 86 (10) 5127 3298

Exhibition Time: 12th March – 14th April 2011

Opening Reception: 4:00 - 7:00 pm, 12 March 2011

Venue: Chambers Fine Art

Add: Red No.1-D, Caochangdi, Beijing 100015, China

Tel: + 86 (10) 5127 3298

 

北京前波画廊非常荣幸地宣布将于3月12日起举办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展《创新》。近几年来,前波画廊一直紧密关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与变化,不断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向西方介绍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展览标题源自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一首著名诗的标题,庞德声称这句话出自于商周的创始人商汤王——在浴盆上的刻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年轻艺术家们可以借鉴这一标题提醒自己,无形中也是一种鞭策。

此次展览将向大家推出曾扬、叶甫纳、朱昌海、米麦、杨大慰、张盾、苏志光七位青年艺术家,展览的作品形式涉及绘画、影像和摄影。在此次展览中,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纷繁的视觉盛宴,在作品语言上还呈现出一种深度的思考与新意,如叶甫纳(1986,云南)作品《家春秋》系列中,艺术家试图通过结合当今新媒体技术模拟出老照片里的时代记忆,以类似双簧对嘴的形式,重新演绎讲述着家庭的每个成员,不乏诙谐与幽默感。这种多重身份穿越时空般的叙述,形成了连带状的秩序美感。同时,这种美感也反映在其他几位艺术家身上。

曾扬于198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他在作品中统摄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安排进一个个循环的故事中,使得“结构”和“秩序”具有无限的可变性。因为这些故事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观众可以进行自己的选择,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从同一件作品中阅读的也许并非是相同的故事。每个人的选择和理解差异使得曾扬的绘画在同一个视觉形式表达之中,具有了不同的结构和秩序。

米麦(1982,湖南)和杨大慰(1983,辽宁)分别生活在南北方两个截然相反的地域。米麦一度痴迷于大自然,总希望从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到神秘而令人振奋的力量,从而运用到创作中。他的《随机绘画》系列作品就是在一种极为无序而随机的状态下进行创作,而正是这种无序创作,有意而无意地呈现出令人赞叹的规则美,事实上,这也有意而无意地符合了抽象主义所提倡的“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的思想”观点。在杨大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东北地域风景,这些风景时而张狂,时而委婉,最为集中的《红色风景》,则体现了在极度狂躁情绪下的理性和秩序,这不仅仅是风景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理性之美。

与此同时,张盾(1979,辽宁)则以优雅、理性而规则的铅笔素描震慑着观者。荒凉的厂房、废旧的铁轨、落寞的车厢,不难看出,在驾驭和把握形式美方面,她有着超乎常人的掌控力。从三维到平面,从平面再到三维尺度,运用自如。苏志光(1983,广东)早期的《城市步伐》这一交互艺术的创作,从更深层面来讲融入了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问,也是通过这些重重解惑,他所挖掘和研究的对象也随之发生转型,转而更多地关注在实验艺术中摸索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物象图案。对朱昌海(1976,北京)而言,他的作品多关注和挖掘日常生活中被人忽视的部分,突出象征性、观念性及细节的变化与异化。如此次展出的《旋转系列》,茶杯在无限旋转的条件下消失了其本质形象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意义,循环而规则的视觉画面传达着艺术家最深刻的看法和认识。

 

1   2   3   4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