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M²:16位年轻艺术家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17 16:50:0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展厅两边的墙上分别悬挂着胡向前和王郁洋的作品。胡向前《一米之内》横向排开的7张灯箱片似乎展示了一个故事,胡向前邀请一位女演员按照他预想的情节进入剧情后连续拍摄了这组照片,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模糊了真实与戏剧的界限。

王郁洋摄影作品《景色》乍看上去有点“奇怪”,每幅照片中都有一部分虚幻、旋转的部分,本以为是PS的效果,和艺术家沟通后才知道是他的眼泪滴在镜头上拍摄的真实效果。这些照片都是随意抓怕的,并没有构图,大部分场景是他家里的阳台,也有海边的场景,记录着艺术家当时的一种状态。至于眼泪,王郁洋说很多时候你都会流泪,比如“压力很多或者很焦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流泪;也许是悲伤;又或只是因为感冒伤风了眼睛难受”,每当这个时候,眼睛看到的景色都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他想记录下这个状态和当时眼前的景象,于是创作了《景色》。在这组作品中,你或许能体会到艺术家想让冰冷的相机也带有情感的记录,去想象他当时的心情、状态、清净,甚至物体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生命体,这和他以前的作品“呼吸的空调、呼吸的电视机、呼吸的汽车”都是一脉相承的。

马秋莎录像作品《黎明是黄昏的灰烬》在一层展厅最深处的一个小暗房里,艺术家选取了平日里大家习以为常而忽略的头顶路灯一亮一灭的“微小”瞬间,持续拍摄了一个多星期。展厅的屏幕播放着等待灯灭的过程;背景声音为实拍时收录的街上行驶车辆的声音;在华灯熄灭的瞬间加入电报大楼里传出的报时音乐《东方红》。艺术家的敏感善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并提炼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都市生活系统好像被这两个时间点一分为二:一部分始于出发,一部分始于回归。

观众在二层楼梯口时一定会注意到有一个女孩子“顶”着两个花盆,在黑色的幕布前不时地左右移动,其实这是辛云鹏的作品《还是不重要》,对于模特的选择艺术家有特殊要求——必须是泰康空间现任工作人员,最终泰康空间媒体专员刘娜的参与帮助艺术家完成了他的想法,对于原因艺术家则一直笑而不答。

进入二层展厅,展示的是刘窗和卢征远的两个录像作品。在刘窗的“无题(节日)”中他边走边点燃纸片,待纸片掉落在地上,继续用新的纸片点燃,好像“火炬接力”,这与刘窗去年在泰康空间个展中的一件作品《无题-舞伴》有相似的地方,艺术家一个微小的举动介入到社会中,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有序性。这个作品本来想在北京实施,但是正好赶上两会,所以艺术家特意飞到拍摄于广东东莞完成了这个作品。

卢征远的作品与时下大热的微博有关。网络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微博的出现则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媒体”,并在理论上让所有人都彼此直接认识成为可能;这张虚拟的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卢征远随意点击他微薄上的粉丝页面,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暴露着他们的思想、情感与私人生活。

三层原本是泰康空间的会客厅,为了这次展览,特意改造成了展厅。首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是一大排书和草绿色的地毯,这是艺术家李牧的作品《牧图书馆》,它是一个现场互动作品,与2010年李牧在泰康空间51平方个展《蓝色图书》互相呼应,《牧图书馆》几年前在上海一个租来的公寓里实施过,那时观众可以随意把现场的书带走,这次在泰康空间展出时,地毯是阅读区,观众可以随意走动或干脆躺下看书,但是不能带走,这些书背后隐藏着艺术家的主观介入,或者说这些书构成了艺术家李牧,它们包括法国新小说、宗教、美学、诗歌、摇滚乐、西方艺术画册......,在观众阅读时产生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艺术家所期待的。

“图书馆”对面的墙上悬挂着蔡东东的一副摄影作品《舀》,拍摄于北京怀柔的一条河边,艺术家表示找了很久才最后确定这个拍摄地点,因为它“背景有现代感,不是传统意义上唯美的小河”。看着照片中的4个人物,你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吸引到前排低头舀水的女人上。艺术家表示这其实参见了马奈一副著名的油画《草地上的晚餐》,艺术家一直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线索感兴趣,在那幅画中同样也是4个人但后排水中的女人往往被人忽视。《舀》从构图上其实改变了透视,试图达到从画里面向外看的效果,把被忽视的女人突出展现在前排;而选取舀水,是艺术家的特意安排,他觉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动作,和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具有一种暗示性。

 

     1   2   3   4   5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