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主题:独白Ⅱ:个体经验的再现与表现
出品人:孙莉
策展人:盛葳 博士
主办单位:A4画廊
参展艺术家:俸正泉、傅榆翔、何玲、漆驭天、宋昱霖、吴以强、徐跋骋、岳杨、曾宏、曾健勇、翟倞、张立涛、张小涛、卓凡
展览地点:A4画廊
展览时间:2010年5月8日—2010年6月19日
展览开幕式:2010年5月8日下午3点
展览主题阐述:
从“旁白”到“独白”的转变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中的一种,这种转变使部分艺术家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于自我,将个人化的生存、观看、阅读、学习、工作“经验”(特指经验本身,而非经验事实和内容)化为艺术创作的“主题”, 与画外音似的“旁白”相比,这些创作更像自言自语的“独白”,在这里,经由个体经验的再现与表现,艺术家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因此而走向解放与自由。
独白:个体经验的再现与表现
文/ 盛葳
所谓“独白”,一般是指自言自语的意思,以直接描绘的形式展现内心世界,多与日记、孤独、自我、封闭等事物和状态相关联。然而,对于眼下的当代艺术而言,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作品并非仅仅是表现主义的情绪发泄,其价值也不仅仅是论证经典现代主义的“异化”理论;而是成立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具体语境,关乎于每一个艺术家极其特殊、无法代替的个人“主体性”。
在我所考察的艺术家中,一般共同特征是比较年轻,至少是1960年代后期出生的艺术家,或者年龄更小,一直延伸到1980年代出生的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们。尽管有年龄上的相似之处,但他们仅仅只是这些相似年纪艺术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并不倾向于简单地将“独白”视为一种由代际差别或年龄决定的艺术方式;与年龄这个因素相比,我认为中国发展的阶段,以及当下实际状况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更有决定意义。所谓当下状况,一方面是由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历程和现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紧密相连——无论这种关系是顺应、延续的,还是反叛、质疑的,总之是彼此关联的。
很有意思的是,本次展览和论文中提及的艺术家大多有自我封闭的一面,创作也基本上不关注社会、政治现象的表层,而是聚焦于自我和个人;创作方法和最终展现的形式也林林总总、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些艺术家们总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孤芳自赏地自恋般生活和创作。实际上,他们也关心社会,了解世界的变化,对各种正在发生的现象有着自己独立而独到的看法。只不过,艺术并非是生活的记录或对社会现象的简单加工,或许,脱离这些中国当代艺术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寻找新的创作观念和方法才是他们创作的价值之所在。
检索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历程,目之所及,几乎都是“旁白”式的艺术。所谓“旁白”,即是“画外音”,通过一种画面人物以外的声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对画面进行说明和阐述。艺术家总是站在一个第三者立场,企图通过艺术来告诉别人什么,究其内容,大多数是关于社会和政治的,而评论家们也乐于从这种角度来对作品和艺术家进行解读。与此同时,1990年代以后开始零星出现的收藏家,尤其是欧美藏家,也大多愿意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来了解中国,将艺术作品看作了解中国现实的窗口,因此,关于中国形象和后殖民问题的争论才可能成为评论界的焦点话题之一,这种结构也潜在地加强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实化”取向。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对社会现实进行含沙射影的直接艺术表达,与中国近代的经历密切相关。无论是康、梁以来对“科学”的追求,还是新中国建立后“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现实主义文艺方针,无不是将艺术视为“再现”工具,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在技法和观念两个层面上决定了中国二十世纪艺术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