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国当代艺术”之名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11 14:00:3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艺术家Artist / Thomas Fuesser、李云飞、郝安益、周铁海

城市City / 北京

开幕Opening / 2009-11-14

时间Duration / 2009-11-15 至 2009-12-31

地点Venue / 香格纳画廊

组织Organizers /

赞助Sponsor /

地址Address /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借“中国当代艺术”之名》展示了一批由德国摄影师Thomas Fuesser于九十年代初为很多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也是三位艺术家,李云飞(Chris Gill)、郝安益(Andy Hall)和周铁海,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近二十年发展的一次视觉“讨论”。

长久以来,有太多的逻辑陷阱使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错误的理解。尤其让人无法明白的是,究竟怎样的文化艺术进程导致了中国文化领域迅速持续的变革。媒体在当代中国艺术方面扮演了并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举办《借“中国当代艺术”之名》这个展览的一个基本立意是,展示媒体如何在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早期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及一些艺术家对媒体的角色如何反应。多年来,媒体一直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并把中国当代艺术家介绍给国内外的读者和观众。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仍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独特的大环境将一小群优秀艺术家造就成了日后的知名人士,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实践者。

我们将1993年作为本次展览的时间起点。那一年,在戴汉志(Hans van Dijk,之后建立了CAAW中国艺术档案仓库)的指导下组织了一系列访问活动,向北京、上海和杭州的艺术界介绍了艺术家Joerg Immendorf (汉堡)、Guenther Uecker (杜塞尔多夫)、艺术评论家 Andrew Solomon (纽约时报)、摄影Thomas Fuesser (德国明星周刊)等人。这次历史性的安排,对许多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此次展览让观众第一次有机会看到Thomas Fuesser在当时拍摄的照片。此前,这些照片的底片一直被留存在汉堡的一个箱子里。此外,这次访问还为日后周铁海的录像和杂志封面等作品创作提供了灵感。

李云飞(Chris Gill)和郝安益(Andy Hall)自90年代起就在中国居住,作为与周铁海和Thomas Fuesser作品的对照,两人的作品则以他们独特的眼光展示了历史的变迁,讲述了从1993年至今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这种变迁不仅限于艺术界,更在于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也包括国外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历史发展中太多的循环都在这次展览中以简单的形式被编辑和加以呈现,从而反映出历史是如何剪辑时代发展历程的。展览还将探究影响和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内外因素。

正如广州三年展的策展人高士明告诉李云飞的那样,“有三代外国人参与了中国艺术。第一代在墙上打了个洞,第二代造了一座桥,第三代建了一座美丽的宝塔。”

此外,随展览还将推出一本印数有限的图书,收录了相关的重要文章以及更多未展出的作品。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