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策展人爱默杨专访

资讯>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2017-09-18 17:27:05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隆里古城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2016年隆里迎来了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这也是国内将新媒体艺术概念大规模植入乡村在地性艺术节中较少的案例。据在2017年8月召开的“2017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北京发布会”上,主办方向媒体透露,今年的艺术季将增设驻地艺术家创作环节,增加在地性创作的深度,20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将遍布古城的各个角落空间。本届艺术季总策展人爱默杨在发布会上介绍艺术季主题“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时表示:一、“不确定”是艺术的天然属性,其中充满丰富的可能性。二、“不确定”是对“确定性”的否定和批判。三、和城市白盒子空间稳定、可预期的展览结果不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进入新的开放性地域,必然呈现未知的、全新的生命。
  艺术中国记者随后在波堤空间对总策展人爱默杨做了独家专访,爱默杨就展览情况、新媒体、公共空间和艺术乡建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去年首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上的作品是以新媒体影像为主吗?

爱默杨:是的,包括影像和装置。展览有三个单元,由三个年轻的策展人:阎玉婷、王东、殷嫣分别主持,包括影像,新媒体的影像装置,还有一个单元是跟新媒体相关的在公共空间里的作品。我们把传统的影像通过展览的设计放到户外,它所呈现的意义会发生改变。

艺术中国:户外影像作品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爱默杨:比如宋冬的《煞风景》是四通道的视频,以日常的食物为题材,是他几年前的录像作品。去年我们在等待收割的稻田里面,架了四张大电影屏幕,然后把视频放进去。在稻田里呈现这些影像时,我们的感受、它的意义发生了改变,有可能远离了艺术家原本的想法。这种尝试让我觉得艺术家的作品一旦有机会进入到新的场域空间,某些东西会发生改变。当然如果是从一个白盒子(艺术空间)到另外一个白盒子,那可能变化不大。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去年的作品都是在户外呈现吗?

爱默杨:也有室内的。去年有五十多个艺术家,有室内的展厅,也有户外的。有两个室内的单元,一个户外的单元。当时就想尝试一下这些媒体作品放到公共空间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艺术中国:除了宋冬的作品,还有什么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爱默杨:还有陈霄,他也是位优秀的影像艺术家。他在古巴拍的作品《一夜》,影片中的女孩不断地重复一首诗,从晚上一直走到天亮。影像在稻田这样的环境里播放。天一黑,开始循环地播放出来,持续到天亮,声音和影像都被白天的感觉吞蚀了,夜晚降临时她再一点点浮现出来。

艺术中国:在晚上播放会组织一些观众去观看吗?

爱默杨:没有人组织,都是自己去。我们当时在展览的海报和预告里有信息发布,感兴趣的人就会按这个时间地点去看,有的行为作品是有时间段的。

隆里古城 古城考察驻留艺术家  杨心广 

艺术中国:今年隆里艺术季最大不同就是您刚才说的是驻地计划。他们大约需要创作多久?

爱默杨:这个事儿从七月份就开始了。国外的艺术家没有这个条件去考察。国内的艺术家大都会到隆里现场,围绕现场拿出方案。艺术家进场时间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的,九月、十月、十一月都有,一直到12月份,是一个较长的宽松时间段。

新媒体

艺术中国:展览的题目为什么使用新媒体艺术,而不是使用当代艺术这个词?

爱默杨: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更有趣吧。新媒体(艺术)因为技术的丰富、悦目、刺激、多变,其实很适合大众寻找感官刺激的的心理。一旦有新鲜、悦目、庞大,哪怕是战争的信息都会令他兴奋起来。这种特征对他来说是有效的。如果把涉及感官悦目的技术外壳去掉的话,一个纯粹当代表达大概很难进入民间。我觉得这是一种方法和途径。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幕现场

艺术中国:去年有很多声光电炫目耀眼的作品,今年是怎样的情况?

爱默杨:那些“show”,像一个旅游景区的节目或者新产品的发布会一样。舞美擅长做这些,它更为大众所喜爱。去年几个公司联手来做了一个水的“show”,在喷起的水幕上投影,高二三十米。激光映射上去五颜六色好漂亮,老百姓觉得很好看,这是节日的特征。但是,上次我和县里的领导说,它再有多好都不适合这里,隆里属于待开发地区,目前没有这么多游客,它支撑不了这样show的成本,一晚上消耗的电和水就要花几万块钱,这哪适合中国乡村啊。那次的经验之后我觉得有些问题,应该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能够有一些当代语境的、体现地域文化,又能长久留在隆里的作品。

艺术中国:今年能够在公共空间里留得住的作品大概是什么样的状态?它们里面有没有一些实用性?

爱默杨:有的有,有的就没有,只是纯粹的一件作品。这就涉及到我对新媒体的理解。现在讲新媒体总是指向与计算机相关的声、光、电等等。艺术家用它们去做影像、灯光、互动的作品。其实这是近几年才形成的格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最开始在西方是指艺术家和科学家在同一空间下工作,它特别强调同一空间之下。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在同一空间下工作会产生新的东西。这里的科学家包括但一定不限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科学家,它可能是生物、物理、地质、建筑等各个方面。假如隆里要疏浚河道,会涉及到水利技术问题,这肯定是由水利专家来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艺术家能够介入进来,可能就会产生一个既满足功能,又满足思考意义的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一个未知的事情了。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所以您是采用新媒体技术,乡民才会更感兴趣。

爱默杨:我们不像西方那样,把新的媒介作为拓展艺术边界的手段,我们是把它作为吸引公众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手段。要不然民众就去看视频,网络大片这些东西去了。那些东西其实是在一个陈旧系统里不断重复的东西,不再具有活力。它拍得再好,技术再先进,也是陈旧系统不断自我复制的一个结果。

艺术中国:是不是比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等更吸引人一些?

爱默杨:传统绘画是一种我与一个外在对象的关系,我观看、我欣赏、我思考。而新媒体(艺术)可以是一个场域。你在其中、在作品中。你可以思考,也可以只是沉浸在这个特殊的氛围里。这完全不同,我觉得这个东西更适合中国的现场。人们不断在新鲜的场域里受到感染,会一点点发生改变。从传播的角度讲,在画廊、拍卖行、美术馆这样的一个系统里的中国当代艺术日益失效,应该更多的和民众发生关系。媒体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幕现场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新媒体艺术这种现代形式激活大众的活力和想象力?

爱默杨:大多数人的思维、价值观、道德体系都是非常稳定和传统的,有很多禁忌,这都不是现代主义的特征。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不可知,不确定的,是未知所带来的活力和思考。但是陈旧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系里,个体艺术家的现代性和批判性如何要发生作用、更新现实并非易事,需要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公共空间

艺术中国:现在能透露下目前驻地艺术家大致的创作方向吗?比如涉及一些老建筑的改造和展陈。

爱默杨:目前涉及到私人建筑改造的项目还没有。主要是指向的乡村的公共空间。在中国,尤其是乡村,存在很多禁忌。你很难尝试在村民的私人庭院里做点什么。如果我们的艺术家驻村计划能带来这个区域经济的改变,我想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的观念,会思考和接受这个原本超出他的价值范畴的东西。

隆里古城东大门

艺术中国:这些乡村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什么?

爱默杨:隆里是一个很小的明代古城。它有几条街道、一个小广场,几个城门保存得还算良好。每个城门附近都有一小块空间。再就是周围一些种植经济作物的田地。这次青年艺术家孙文冠,准备介入农民种草莓的大棚的设计和建造。这既是他的作品,又有其实际功能。既能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同时又和隆里的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关系。

艺术中国:我注意到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里会有很多在私人住宅里的作品。

爱默杨:他们做作品的私宅是荒废的房屋。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的驻村计划,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的策展主题里的“不确定的空间”。这种不确定或未知是艺术原本的状态,它对应的是已知和确定,是传统的,维护现有利益的东西。在公共空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面积的建筑复制是人的思想同质化的表征。有趣的是,在公共领域被抑制的个性,会在每个个体私人空间中以家庭装修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释放出来。

隆里古城考察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公共空间的差异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爱默杨:这种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反差其实特别能说明中国的问题。公共空间不仅承载基础的实用功能,也绝对指向人的精神存在。重复的图景不会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对事情的独特判断。各种新鲜的东西才会刺激你的想象力,人的思维才会活跃。

在地性创作

2017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策展团员 冯兮

艺术中国:这届的作品是基于地域里的文化、生态来进行的在地性创作多?还是具有国际化的作品多一些?

爱默杨:我的要求都是在地性的。艺术家去考察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个区域的文化和特色,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引起区域里人的共鸣,你把欧洲或美国某个现代博物馆里的东西直接扔在这儿可能会失效。去年我们之所以把宋冬的作品放到稻田里,是因为它跟食品有简单的逻辑关系,所以吸引了好几位农民在这儿聊天。如果这里面没有关联性,他们就不会谈论,他看一眼就过去了。西方的艺术家不方便在隆里考察,我们就请志愿者做了AR发给他们,几个重要的地点都能全景浏览。我们再简明地把隆里戍边军队,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历史信息发给他们。其实西方艺术家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强,目前几位艺术家提供的方案我觉得还挺满意的。

艺术中国:您能举个例子吗?

爱默杨:比如说美国艺术家Laura。她的方案是找一条东西方向的路,隐喻着东西文化的连接。然后她在路上修一道波浪状的墙,朝北的这边艺术家以镜子为材料做镶嵌壁画去映射这边人不断走动的影像,另一边种本地的植物。镶嵌壁画是西方的,与这边农耕图景中传统的植物形成的关系,东西方的、传统的、当代的交融一体。

隆里古城 艺术家驻留空间

艺术中国:去年也有很多学生做了很多作品,今年会是什么情况?

爱默杨:去年是13所院校的成果展,他们在各家宅子里做一个临时的展览。有北京电影学院、传媒大学、中国美院等,他们把录像、装置,甚至毕业生里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带过来。今年还会有十个院校参加。

艺术中国:他们也把作品放到居民家中?当地人同意吗?

爱默杨:一是临时性的展览,几天就撤了。另外也和他们的建筑有关。当地建筑叫“印子房”。正房院落前有厢房,人住在后院。前面的空间都空着。就可以在这个空间布展。政府的基层官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得以实施。

2016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艺术实验与理论高峰论坛上总策展人爱默杨致辞

艺术中国:今年艺术节的活动有五天,都有什么亮点?

爱默杨:会有简朴些的开闭幕式。四个show由不同的舞美公司和创作者来各自承担,还没完全确定下来内容。有三场论坛,有两场是延续去年的,“新媒体艺术实验与理论”和“新媒体的技术论坛”。今年增加了一个乡建的论坛,讨论乡建实践,理论,政策。还有一个内嵌的“稻田音乐节”。

艺术中国:有确定下来具体的show吗?

爱默杨:有一个已经定了。戏剧导演窦辉的新排的傀儡戏《农夫与金鱼》。

艺术乡建

艺术中国:我觉得您解释不确定性的时候,大概是从艺术创作和社会批判这两个方面来做的,您是希望以艺术家的力量来介入并抢救一些传统和地方性的东西?

爱默杨:我们不久前介入了一个贵州的老城区的改造项目。我们改造的原则是保存它建筑本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即是传统和地方性的概括。这个特点如果用美丑、好坏这个简单逻辑来判断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你认为特别丑的建筑,说不定三十年后拆的没剩几栋时,会看起来挺美。这个特点是逝去时代凝结在建筑上的人的诉求。不是美丑能筛检的。如同历史,那些伟大的和卑劣的事件,我们不能为了让历史看起来美好一些就把卑劣的事件删除。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特点是对过去的正视以及对时间的尊重。从经济角度讲,这些特点是特定时空下产生的区别性价值,能够创造利润。在保存特点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工作是满足人的需求,现代主义文化之下的人的具体需求。

隆里古城

艺术中国:您在发布会上曾经说过,隆里历史上是汉族直接进入少数民族区域,相当于“文化入侵”。而新媒体是当今新文化直接插入到隆里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有些人也会觉得这是文化入侵,您怎么看这一点?

爱默杨:有一些所谓的环保主义者,试图在西南山区,怒江、澜沧江那些偏远的地区保留原始状态的乡村,他们反对政府的开发修路计划,这公平吗?你享受现代主义的种种成果,处在各种现代化的舒适的设施设备当中,为了保留你的所谓文化景观,让他们处在贫困、封闭、原始的生活中,你的乡村景观是野生动物园吗?我觉得这太不公平了!

艺术中国:很多人都质疑贵州的西江、云南大理地区严重的商业化倾向,您怎么看?

爱默杨: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谁也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剥夺个体的人的发财致富的机会。如果你住在那儿,你也不放弃这个机会。

隆里古城 

艺术中国:您以前也做过乡建类项目吧?怎么理解您说的“公共空间建设像一场战争”?

爱默杨:我一直围绕乡镇做不同类型的项目,自然会产生一些思考。所以我才会有“公共空间建设像一场战争”这样的感受。我还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宗祠》,也是探讨中国农村在转型期的问题,是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庄拍的,村子里很多是富豪,也有很多贫穷的人。传统的宗法社会已经解体,新的市场契约又没有完全进入。原本以宗祠为核心的、由宗法制度管理的公共事务陷入困境,同族之内纠纷不断。公共领域成了争夺个体利益的战场。

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商业项目,大多以效益为中心。单纯追求效益的结果就是抄袭、模仿、大面积的重复性建设,以及更为可怕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注重效益无疑会让有想法、想创新的人失去竞争的机会。因为创新会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我们的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更理解可量化的物的成本,难以量化的、却真正创造价值的思维的成本往往不被重视。


(受访人:爱默杨  采访人:刘鹏飞  录音文字:王雅淋)

简 介

爱默杨,2017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总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制片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生于河北承德,现生活在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表演艺术实验室负责人。他致力于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介及思想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并在乡镇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有广泛的参与和艺术实践。他认为中国的公共艺术是一场战争,是对有限公共空间的争夺,也是对恶俗趣味,以及廉价、高效、追求商业利益的建设的反对。其本质上的敌人是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陈旧的社会心理结构、禁忌和价值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