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视频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范明正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10-16 16:20:0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从03年的时候,你的作品一直到近期,你觉得你的艺术有没有一些变化?

先生:基础区别变化不大,但是其他的关注点、内容、观念性,这些慢慢会有一些改变,但是总体来讲,变化不是特别的大,只不过,在画面的尺幅上会比原来做得大一些,因为有一些展览需要,现在的展览的空间都比较大一点,人家的要求会稍微大一点,基本是尺上比较大一点,其他的没有太大的变化。

 

    艺术中国:你的创作心态跟当时也是相差不多的?

先生:创作心态有变化,我在读书的时候,包括非典那个时间,开始了这种风格的创作方式,那个时候是在这种摸索的阶段,现在基本上稳定,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没有做到的东西,换句话说,觉得自己还有一些潜力,因为自己坚持这个道路久了,就会发现自己前面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到,每天还有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路,需要一生一世去做。

 

    艺术中国:你著名的摄影题材的作品当时是怎样构思的?你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可以这样讲,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去创作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太强的目的性,开始是凭直觉的,比如说你在生活当中得到了一个信息,慢慢地就跟着这个信息去走,至于你分析到它的价值,解读到它的价值,一些观念,那都是后来的事情,还是凭着直觉去做的,就是这样的。

 

    艺术中国:可以具体说一下,您的摄影绘画的题材,你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的?人们对于普遍摄影的现象,您当时是从这个角度创作的吗?

先生:我当时是有一些这方面的朦胧的、一些直觉的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真正会遇到文字,会遇到这种解读的比较条理的文字的东西,我还是得到朱爱民的归纳,他当时给我写了一些东西,包括《喀嚓喀嚓》0那个系列,通过镜头观看,我当时觉得,他解读的很透彻,把我的直觉文字化了,他写出来之后,我也挺兴奋的,他是这样讲的,现在大量的信息,不是通过人的肉眼来得到的,不是通过您的肉眼得到之后,经过什么什么提炼、归纳,然后生成一个简单的,哲理化的一个东西,现在大家都是通过机械的、数码的、科学的手段去获取信息,只是停留在表象的,表面上的程度,就是表象,就是人不会对一件事情做过多的思考,其实整个时代也是这样的,有朋友讲,您的画为什么画那么慢啊,这么讲,现在不需要十年磨一剑这种方式了,其实我觉得恰恰在这种时代之下,需要一些精良一点的,慢工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这个是最接近人本性的,会让人的心灵、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会平静下来,这种比较人性化,真正的科技,真正大量的信息的获取,会使人感觉很疲惫,没有时间去思考,我想通过镜头观看的可能是体现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艺术中国:你对题材的选择还有创作的灵感的生发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比如说,对景象瞬间的一种感觉,还是对事物题材的一种兴趣,比如说非典时期,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说就是一个景象的一种触动,我不知道你是属于哪个类型的?

先生: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艺术中国:其实很简单,就是什么激起了你的创作冲动?

先生:我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自己通过照相机或者是其他的手段,在生活当中去捕捉东西,捕捉到之后呢?我会在电脑上或其他的通过这种手段去做一个过滤,然后再给当时第一印象,触动自己的第一个点会做一些对照,我做了大量的积累,有很多的图片,有很多的原始资料,其实这个东西,就是我在平常当中积累当中提取出来的,最感动自己的,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不是说拿到一个东西就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和一个提炼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