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关键词:平和、淡然、朴实、坚毅
采访感言:
传奇经历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勇气和努力。
采访印象:
在A+A画展中,我见到了明正。在和他初次印象中,明正衣着朴素随意,就象邻家一个敦厚和善的大哥,平和淡定,透着山东人特有的憨厚。完全没有一些艺术家夸张的做态。
和明正约好了时间我们来到他的的画室进行,画室是在一间望京普通的居民楼里,我很惊异的是,明正的画室只是一个10平米左右的房间,和我参观过很多画家气派宽敞的画室形成很大反差。我看着墙上一张占了一面墙的作品,问他能否适应这样的绘画空间,他说完全没有问题,他说在上学的时候就并不在乎作画环境,这里环境安逸舒适,已经很好了。
访谈在他狭小的客厅中进行,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我们正式的采访录了2次,第2次的访谈,明正明显有点拘谨,并没有放开,不过在随后的交流中,他打开了话匣子,谈了很多,尤为让我感动的是他颇传奇的求学经历。
明正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家乡聊城的一所大学当美术老师,稳定的工作,象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生活的自在安逸,每天都有朋友拉着他去喝酒打牌。那时候他23岁,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感觉到生活的空虚和无聊。他决定要奔向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
他爱人说湖北美院的石冲先生招收研究生,建议他试试,石冲先生是当今中国炙手可热的实力派艺术大家,自己一个无名小辈能否得到先生的青睐,他未免没底。好在当时年轻气盛,抱着一种冲动,他来到了湖北美院。到了那里才知道石冲先生有一个研究生班,他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考入石冲先生的研究生班,在校园的小路上他遇到了石冲先生,他鼓足勇气向他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他研究生的意愿,石冲对这样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有些疑惑,因为对他的画毫不了解,再三恳求后,勉强同意在他的研究生班安排一个客座的位置,给他一个月的时间证明自己。这珍贵的一个月,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月,明正着实的感受到它的分量,他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拼尽自己的全部艺术智慧和努力,画出一张张硕大的习作。慢慢的他感觉到身边人从开始冷漠到惊异的目光变化。一个月后,石冲先生来审视自己学生的作品,他在众多林立的习作中一眼就发现了明正的作品,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山东青年艺术学生作品中显露的才华,他当着全班所有学生的面以不容质疑的口气表达了对这个青年人的的欣赏!明正在多年后回忆中还非常感激老师当年对自己的巨大鼓舞和不避嫌疑。石冲对他说,你的专业完全没问题,你用一年的时间把英语学好。应该没有问题。英语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明正也不例外。但在有了导师的巨大鼓舞下,明正学英语有了巨大的动力,他报了英语班租住一个简易房间,挥汗如雨的学习英语,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模拟测试成绩完全达到了湖北美术学院英语成绩要求。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就在明正踌躇满志的参加考试时,石冲老师突然调入了北京的清华美院。清华美院的外语成绩远高于一般美术院校,以明正目前的实力还是差距不小,不得以他只好又杀奔北京,报了新东方的英语班,在封闭的环境里再一次的艰苦拼搏,又经过了8个月时间,他参加了英语研究生考试竟然得到了69分的高分,在艺术考生里简直是个奇迹。明正在自己完全薄弱学业上能取得这么大的突破,其意志力的坚强实在令人钦佩!正所谓好事多磨,明正历尽甘苦终于成为石冲老师的研究生。
在三年的学习中,师生的教与学配合的非常顺利,明正从石冲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技术上的技巧,更学到了治学的严谨和高远的审美观。这对他今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明正顺利的结束了学业,便在北京诸多美术大学里寻找工作,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当初他出来考学是瞒着以前学校,自己的档案都还在学校,现在无法办理正常的档案调。所有的北京美术大学都无法接收他,这样他就面临着失业。此时的他已经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在那痛苦何焦灼的日子里,在漫漫长夜里他感叹着命运的无常。在人生的精彩刚刚开始之时,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后,却要等待着失业的命运,而他自己还没有做好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心理准备。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煎熬后,他还是没有沉沦下去,开始参加一些展览,准备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慢慢自己的作品被圈内人开始认可。就在这时,自己的恩师石冲老师给了他无私的帮助。后来有位神秘的大收藏家看中了明正作品的升值潜力,他买断了明正的全部作品,这真是雪中送炭,明正终于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他的人生终于踏入了新的轨道,这几年他的作品在圈内的知名度不断上升。
画作印象:
明正面世的作品不是很多,和他作品的辛勤创作方法有关,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A+A画展中的《喀嚓、喀嚓、喀嚓》,占据画面的是一个巨大的黑色的镜头,里面的黑暗、深邃空间里透露着压抑和神秘的意味,在与画作的对话中,观者与镜头成为了某种相互窥视的镜像感,给人无限的联想。
总体的看,明正的作品是比较肃穆和沉重的,他虽然运用了一些于极端写实主义的手法,不过他的作品并不炫技,在他“黑色主题”居多的作品里流露着某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虚无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