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媛让本土品牌“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在坊间一夜蹿红的故事才过半月,北京、上海两地的时装周借着第一夫人掀起的时尚东风,再一次将本土设计推向风头浪间:鞋履品牌“贵之步”与设计师张肇达的跨界女鞋被指涉嫌抄袭了Alexander McQueen、Christian Louboutin等大牌;服装设计师上官哲与艺术家陈天灼的设计大胆创新却饱受争议;去年刚获英国Fashion Fringe大奖的王海震将秀场舞台移步上海,接受国内市场的检验。
一个月内,本土品牌的各类资讯悉数被全民消费,而设计师的生存法则与服装产业链中的隐蔽疏漏,都被逐一暴光。问题来了。那些刚开始关注本土设计师的消费者,是否会长期保持对品牌的忠诚度?退一步说,本土设计师的境遇是否能得到中立的、不间断的关注?
中国本土品牌:小众圈中迷你份额
时尚圈有多小众,《Vogue》美国版主编Anna Wintour最有发言权。这位业界叱诧风云的“女魔头”曾在2009年出品的纪录片《九月刊》中感叹,时尚令多数人望而却步。“他们将自己划为‘圈外人’,或者自认为被‘时尚’这个很酷的群体排挤了,他们不断地嘲笑我们。这一切仅仅因为我们穿着著名设计师品牌的时装,而非超市里到处晾着的平价基本款。”镜头中的她耸耸肩,眼神有些落寞。
3年后,一条传闻让Anna亲民不少:她似乎要转型了——据传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考虑提拔Anna为下任美国驻英(或驻法)大使。数据表明,她在奥巴马竞选期间为其筹得了4000万美元的雄厚资金!
去年年底,另一则炒得沸沸扬扬的消息来自巴黎世家。为品牌创造“机车包”神话的Nicolas Chesquière离开了这个奋斗15年的战场,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最终握住了接力棒。其实,“中国脸”入驻欧美老牌的先例并非无迹可寻:2011年初,刘凌、孙大为成功让金主Jean Bousquet展开欢颜,一同担任起法国老牌时装屋Cacharel的艺术总监。
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对中国本土设计师与其品牌的辐射力度有多大?一份系统的报告或许能让你一叶知秋。今年1月,时尚传媒集团发布了《2012“中国·时尚指数”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该报调研了50个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根据其受众知名度、消费者的购买力等研究维度进行数据比对。文献中称,在3571份有效样本中,有35.6%的被访者称至少已购入一个本土设计师品牌的服装,其中,同时购入两个品牌产品的比例占14.6%。而在消费过设计师品牌的人群中,97%的人同时拥有国际奢侈品品牌,反之,仅有42.5%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国际奢侈品后,选择购入本土设计师品牌。
“有些消费者体验过Gucci、Armani、LV、Chanel这些大牌,也拥有过优衣库、Forever21、H&M这些快时尚品牌后,还不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那这类人会选择尝试我的衣服。”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对媒体解读过小众品牌潜在的客户群。
“我们将拥有一个设计师品牌的消费者定义为‘入门级消费者’,他们在尝试新的选择,但不稳定;那些拥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设计师品牌的是‘成长型’消费者,他们已开始懂得选择,从中不断建立、清晰自己的定位。”时尚传媒集团出版副总裁、《时尚芭莎》主编苏芒在《白皮书》发布时说道。
时尚传媒集团出版副总裁、《时尚芭莎》主编苏芒发布本土设计师品牌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