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在构思创作方面,应多出些思路,多想些方案,甚至有时候要异想天开“不切合实际”。这没关系,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去想和敢想,这是十分可贵的。曾有人设想炸破喜马拉雅山,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湿暖气流引过来,虽然不可能实现,但是这种想象力是可以理解的。设计者除了要敢想,还要多想,不断思索,思索出新意,思索出新路,思索出灵感,思索出新的表现方式,要有“吟成一句诗,捻断千根须”精神。应该说明一点,这种多想,不是指钻牛角尖,而是指多想出几个好主意,多想出几个好方法,多想出几个好思路。同时,还要往别人没想的地方去想,想别人没想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创作青春,才能使设计的作品紧跟时代。
设计者对于环境事物的感觉经验,都是源于过去的接触积累。即使不经肌体接触,也能判断它的软硬,粗细,轻重,冷热……。尽管因生活背景、学习经验各异,但经过不自觉的归纳,秩序化的本能,多数人内心深处沉淀的感官经验,完全相似。就物理功能而言,线条或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但由于经验的积累,才使人感受到粗线的坚实,细线的纤柔,快速的线条有流畅感,断挫的线条有滞凝的感觉,不同的颜色有了不同的情绪象征意义。就像中国的书法艺术。不用声音就可以表现节奏和旋律,不必模拟实物的外形,就能准确的表达出软硬、疏密、虚实等结构形态。利用点,线,面的规划,大小错落及动静收放,产生顿挫,缓急的节奏,进而达到优美旋律的追求。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判断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的差异,这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性的思考,可称为“形象思维”。成功的设计者,就是利用“形象思维”来思索点,线,面的构成,设计推演出有效的唤起美感经验的作品。
总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效结合,是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设计师更需要利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人们的物质享受和更丰富的情感体检、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三,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是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专门学科。当代美国学者西蒙教授(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指出,设计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他认为:作为边缘学科的设计融艺术、科学技术和经济于一体。设计学科自身的框架结构包含的分支领域的边缘性质,体现在它与其它学科横向联系交叉而形成的体系中,其自身不断充实与完善的结果也同时造就了更加丰富的分支学科领域。它包括以下几大领域——设计历史、设计程序、设计表现和组织管理。对于以上所开列的每一类型的相关课程,如设计经济学、创造心理学、设计美学和设计哲学等等,凡设计教育都应开设。其中设计历史、设计哲学属于综合学科,应采用交叉教育模式。设计经济学、设计程序与组织管理属于社会科学,应采用群体教育模式。创造心理学、设计表现法等属于人文学科,应采用个性教育模式。总之,设计学科应当属于综合学科,应采用交叉教育模式。
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现代的设计人才。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查有梁先生在他所著《教育模式》中提出:为适合不同学科课程特点,学科教育应有不同的模式。根据人文科学(包括音乐学、美术学、文学、美学等)的审美心理特点。应以重视个性人格发展,其基本教育过程是模仿、审美、创新。特点为乐教、乐学的个性教育模式为主。
就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状态来看,主要分两大块:一类是工科类院校开设的设计专业,一类是美术类院校开设的设计专业。两类各有优势又各存弊端,其主要是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工科类专业注重设计理念,强调实际与科学性。美术类院校开设的设计专业注重表现,强调造型、色彩与美感。二者在教学上差异较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较大差别,使得我国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造成我们设计教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两类学校教育环境影响,教师观念的束缚,两类学校教学体系的不同,甚至在课程开设、教材选定、上课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两类学校的生源也不同。从招生对象、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开始就决定了两类不同的培养方向。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决定了我国的设计领域所必然存在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时无法改变体制和无法解决大环境的情况下,本人认为这两类学校应相互渗透,各取所长,各补所短,综合发展方为上策。如在工科类设计专业加强形象思维、审美意识、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培养,而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教学应在逻辑思维、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各自针对不同学科的教育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和教师,同时可利用选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其它不同方式使学生、学科相互交叉,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且重点突出,综合发展,培养专业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另外,所谓设计,包括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对设计师而言,是从‘诞生创意’到‘实现创意’的这一过程,正是其设计能力的体现。但这一点恰恰是国内设计教育所普遍忽视的培养目的。国内设计教育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正在于此。造成中国设计教育思维新一轮的落后,除了西方现代化设计教育理念进入国内稍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外的设计师在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一个产品从创意到最终出炉起决定性作用。反观国内,设计师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种“摆设”。如今很多设计艺术教学也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凡此种种,制约了中国设计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当今世界规模的商品竞争中,技术和设计成了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质量、功能等条件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设计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为此,不少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发达国家,设计早已成了热门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亿人口的日本,战后培养了近20万现代设计人才(建筑及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不算)现有200多所学校办设计专业。在校生达2万人,设计事务所有1、5万个,人均年产值三千万日元。像松下、日立、东芝、丰田等一流企业中都拥有数百名设计师从事开发。仅四千万人口的南朝鲜79年才500名工业设计人员,现在有90个学校办设计专业,每年毕业1、3万设计专业学生。另据80年统计,每一百万人中设计人员的人数为:美国80人,奥地利76人,日本75人,南朝鲜50人,芬兰50人。近几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但设计教育仍在发展,新的设计大学和专业仍相继设立。同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不只是像过去那样只在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里开设计专业,现在就是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中也设立新的设计学科,同时以生活文化、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同时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欧美、日本等国的设计教育也在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学科的合并、交叉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的改造日益明显。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国际上设计教学的变革,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设计的理解、认识和需求的变化。设计人员不只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在生活、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需要设计人员。这些领域不是仅从事形态、色彩等造型工作,而是起到创造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社会提出新的假设,进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职能。
不过,现在国内出现了可喜的现象:以“设计”为代表的实用美术学科门类,正在逐步扩展着它的“势力”,或许是受这股汹涌澎湃的“设计热”所推动,眼下一些院校纷纷开设视觉艺术专业,是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实践的提升,包括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各种视觉方面的内容:如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时装设计、形象设计,摄影,摄像和数码艺术等。中央美术学院在实用美术的影响下也转化了办学方向,由原来传统的纯美术院校变成“实用美术与传统美术并举”。成立才7年的设计系,在去年10月干脆挂牌成立设计学院。
综上所述,教育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教育决定着我国的设计现状、设计水平和设计未来发展。只有高水平的设计教育才可能有高层次的设计人才和超一流的设计作品。
蒋尚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