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风的流行,中国概念大热。中国元素成为很多设计师灵感的来源。这一切能否成为中国设计的机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一批日本设计师在世界崛起,伴随着日本制造业迈向国际品牌的产业升级。中国设计如今能否承担起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中的品牌重任?元素、理念、哲学如何能转化成产品和品牌力量?
便宜一点、小一点、环保一点、或是精致一点……设计师和企业经常讨论这样的话题。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升级之路上。在这一切中,中国设计是最重要的支撑。
那么,中国设计能否成为一种新的思潮?
中国设计离不开好的组织结构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一流的设计师?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日本各行业的设计师成长了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信心。没有信心源于商业对设计还没有太多关注,这会影响对产品竞争力的贡献。
联想的产品自己设计,其产品影响力会奠定设计师的地位;而品牌也会因设计而增值。联想集团副总裁姚映佳认为,中国的设计成长比较有三个很重要的东西,阳光、土壤、水和空气。阳光就是企业家支持、重视。土壤,就是企业组织。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有十几个不同的专业,除了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外,还有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而如果想让设计组织有更好的产出,企业就要有一个好的组织架构。水和空气是指成熟的市场和消费的观念。
如果以上条件具备,中国的设计和中国设计师的高潮就为期不远了。
以韩国LG集团为例,LG集团的会长具本茂亲自过问设计,取得成果的速度自然会加快。LG为设计提供了相当大的资金支持,一年用于设计管理的费用高达1000亿韩元(约9643万美元)。
联想在与IBM融合的过程中,设计力量进一步提高。而成功设计奥运火炬也奠定了姚所在团队在联想公司中的地位。
通过设计给制造业带来新的生命力
香港设计中心的董事会主席刘小康先生更愿意谈起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日本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特别起用了一批全国最好的设计师。从60年代到现在,这些设计师开始涉足不同的产品,许多成为了国际大师,并领导整个日本设计的发展。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宅一生。
“日本的经历跟中国的经历有点类似,它曾经也是世界的一个制造工厂,但是到六七十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国有一个设计革命,通过这个设计的带动,由制造变成了一个有品牌的国家。前一个阶段通过产品的量,后一个阶段通过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增加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这是一个前车之鉴。德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刘小康觉得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会,特别像现在很多制造业,在金融不景气的时候,设计的力量就会体现出来。比如产品的新设计理念、新功能、新造型。
而我国对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设置比较少,大部分做工业设计的都不懂工业,不懂产品,艺术类人才去做设计师的居多;而北欧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的从业者专业背景就是产品设计。产品的概念、形态和产品的质量做得好,竞争力自然会增强。
深圳华空间设计机构在为爱动数码体验馆做店面设计的时候,所设计作品都建立在资讯、市场、分析和定位的整体模式上,遵循国际化的新颖理念,坚持市场的投资与回报。通过优秀的店面设计,给“数码体验馆”这一新兴的概念带来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了品牌竞争力。
中国设计在哲学方面有待加强
简约主义的设计哲学是“少就是多”,是一种理念。1964年日本奥运会之后,透过日本VI和CI形象推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走向欧洲一线。当然这背后有日本政府的推动。
为什么三宅一生那时候能走向世界呢?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首席执行官蔡明认为是设计的哲学作用。欧洲认为禅是日本的,而中国其实并不缺乏这种设计,南宋贾似道家里很穷,他用石子和沙子做枯的山水,形成了整体的连贯性设计。
蔡明认为哲学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关键点。蔡曾在天涯社区的国学宗教泡了一年,当时是想了解三宅一生。“禅为什么是日本的?”蔡明想研究禅是怎么来的,发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三教合一的重要年代,佛家和道家经过了辩论,逐渐变化,经历了去印度化和中国化的过程后,只留下禅宗一直在中国。
蔡明认为只有表达中国人的状态和内心,而不是仅仅抽取符号才能搭建世界品牌。“当中国的国家力量、国家形象以文化的形式出现,表达真正的内心,让别人真正从内心敬佩你的时候,随之跟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够进入主流文化,才能被世界接受。”
一步一步的品牌策略,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成为世界级品牌可能性的一个理解和实践。
这些年虽然中国有了文化自信,但很难突然蹦出来一个独特的设计。“我认为这是中国文艺复兴的起始点。当文艺复兴起始,文化自信在上升,再出现文化引领的时候,中国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世界级品牌。” 蔡明期待中国设计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