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美哉书籍——2011深圳书籍设计论坛”昨日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1 10:10:26 | 文章来源: 深圳商报



吕敬人:我的理想是开一家概念书店



▲吕敬人此次深圳演讲的题目《留住书籍阅读温和的回声》体现了在电子阅读来势汹汹的今天,他对纸质阅读仍然充满信心。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摄



2011深圳书籍设计邀请展展出的书籍中不乏“世界最美的书”,其中就有这部吕敬人设计的《中国记忆》。  (资料图片)

  一家知名日本杂志在介绍吕敬人时,使用了“温故知新”这样一个词,在电子邮件满天飞的今天,吕敬人仍然保持着手写书信的习惯,在每年出版20多万新书的现在,他最喜欢的是到国家图书馆的仓库里去浏览尘封的古籍,而在拼音文字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视线的时候,吕敬人却热衷于对汉字的重新建构和图形化。“不摹古又饱浸东方神韵,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在吕敬人身上,流溢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他更是情有独钟。

  纸质书要越做越少,越做越好

  吕敬人在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无人堪与比肩,他被中国内地书籍设计界公认为第一人。在电子阅读来势汹汹的今天,他对纸质阅读仍然充满信心。此次深圳演讲的题目《留住书籍阅读温和的回声》,也正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电子载体确实太快捷、太方便了,这种潮流不可抗拒。但纸面阅读是千年书卷文化保留下来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不会轻易改变。就像现在进来那么多洋快餐,我们怕吗?不怕,我们还是吃大米饭的。”吕敬人轻快地说。

  不过,正因为面临这样严峻的考验,作为书籍设计师,吕敬人特别强调,今天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人们传递资讯的目的,而是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这就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设计师的能力扩大,设计师要像导演一样,运用各种手法,让读者得到阅读的美感。一本好书不再仅仅是有益的,更要有趣。书籍设计也不再停留在平面,而是要利用空间、时间,进行一个故事的编织。书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只有漂亮的脸蛋。”

  作为一个爱书人,吕敬人喜欢坐在柔和的灯光下,捧一本书,细细欣赏纸张翻动带来的美感。在LV专卖店的书籍廊里,他看到书被作为艺术品销售,这也许就是纸质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未来的纸质书越做越少,但能越做越好。”说到这里,吕敬人特别谈到自己的理想,“我想开一家概念书店,里面销售一些没有书号的,特别的书。可能没有文字,可能只是展示一张纸的肌理,人们可以在这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充满想像力的概念书。”

  中国书籍设计整体水平落后

  最后,谈到中国书籍设计的现状,一向保持微笑的吕敬人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他坦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书籍设计的确有了很大飞跃,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受到世界关注,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但同时,中国的大众的、普通的书,却有90%不合格。吕敬人说,“这些书有的是设计不合格,有的是装帧不合格,有的是编辑思想不合格。很多国家,一本《牛津字典》可以做八年、十年,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耐力,我们能不能沉下心来、克服浮躁,好好地把一本书做好?”

  吕敬人提倡少做书,多做精品书,不要粗制滥造,认为今天的插图走向低谷,就是因为讲究成本、讲究短平快。“我认为中国整体书籍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相差20年到30年,非常遥远,这不是耸人听闻。但不意味着丧失信心,因为现在有很多设计师、出版人在努力向国际高水准努力。”让吕敬人感到振奋的是,目前国内的书籍设计展览、论坛越来越多,全国书籍设计展已经连续举办几届,他希望深圳作为一个读书的城市、阅读的城市,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在做展览的同时,吕敬人也主编《书籍设计》杂志,希望通过理论探讨、新观念介绍,提升书籍设计整体水平。“明年我们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展》,在推出中国书籍设计的同时,让我们的设计师看到国外高水准的设计,我坚信‘眼高手低’,只有眼界高了,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