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设计·新媒体

世博会澳大利亚馆,一座会变色的“艾亚斯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09 10:21:02 | 文章来源: 搜狐文化 文/莫书莹,黄宁宁

橙色的澳大利亚馆外表呈不规则状,俯瞰时就好像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景观,红色沙漠中的“艾亚斯岩”。另外,澳大利亚馆还利用了一种特殊的钢材,令建筑不仅能完全适应上海的气候,还会随着气候改变颜色,最终呈现出浓重的赭色。

幢会变色的建筑!

距离明年5 月上海世博正式开幕仅剩200 余天,这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预计总共有200 多个国家将参与这次世博会。为了在明年的世博园区吸引更多观众,目前,每个国家馆都在绞尽脑汁,不仅要符合上海世博会“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必须力求在这个统一的主题之下展现出各自独有的特色。

他们有的在建筑设计本身动脑筋,比如由12 座塔楼组成如同童话世界般的俄罗斯馆,西班牙馆宛若一只大篮子,又或者是充满“剪纸”艺术感的波兰馆;另外的一些则在馆内活动设计上绞尽脑汁,瑞士人将缆车搬进馆内、加拿大准备邀请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在馆内表演;而巴西人则放言说,将邀请足球明星助阵。

“我们有信心,在所有的国家馆中,澳大利亚馆的醒目设计将首先使它脱颖而出”,澳大利亚馆总代表唐普德(PeterTesch)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一番景象:当游客搭车通过卢浦大桥前往世博园区时,从大桥上向下俯视整个园区,首先就会看到澳大利亚馆,它的外表呈不规则状,就好像是澳大利亚红色沙漠中著名的“艾亚斯岩”,此外,整个国家馆醒目的橙色恐怕也是所有国家馆所不多见的,让人不注意也难。

不过,即便是这样,澳大利亚人还是不满意,他们希望在整个世博期间始终吸引游客的眼光,于是,想到了“变色”这一着。他们在展馆的外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耐风化钢覆材料,这种特别的材料不仅能完全适应上海的气候条件,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湿度的增加逐渐变色,从世博刚开始时的橘色到后期最终呈现出一种浓重的红赭色,象征着澳大利亚内陆独有的红土。

“这一创新设计彰显了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城市建设中考虑环境的因素,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最完美的诠释。”唐普德这样评论。他之前也参加过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澳大利亚馆筹备工作,他认为澳大利亚在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和投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此前,我们从未在世博会上设计过如此精巧和功能完善的建筑,也从没展出过如此先进的技术和具吸引力的展品”。

红土的故事

澳大利亚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B区,东南亚和大洋洲展区的中心位置,毗邻中国国家馆和主题馆,占地面积达4800 平方米,于2009 年开工建设,是首批开建的国家馆之一。

2009 年2 月,澳大利亚率先完成了展馆的地基建设工作,从而也成为上海世博会首个通过这一施工关键节点的国家馆。当时,澳大利亚人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地基工程的正式竣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建之和澳大利亚馆总代表唐普德共同将一瓶装有澳大利亚泥土和中国上海土壤的纪念瓶置入澳大利亚馆的地基中。瓶中,赭色的泥土是特地从澳大利亚古老的“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采集而来。与中国人的传统一样,澳大利亚人以这样的一种泥土交融的方式表达两国之间兄弟般的情谊。

唐普德向我们介绍说,这种红色的泥土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即便是没有去过澳大利亚的人,都会在各种关于澳大利亚的图像资料中看过“北领地”那片遗世独立的红色沙漠以及在此之上生出的巨石——乌鲁鲁(Uluru),而那种特别的红色泥土正是形成于这种风化石之中。

周长9 公里、地上高度348 米的“乌鲁鲁”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块,1872 年由澳大利亚探险家发现,随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亚斯名字命名为“艾亚斯岩”(Ayers Rock),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更习惯叫它的土著名字“乌鲁鲁”,为的是纪念开拓进取的澳洲土著文明。

“乌鲁鲁”以及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也成了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崇拜自然的力量,他们相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土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都已由神祗祖先创造了,而这些神祗祖先现在依然存在于自然界里,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在那些土著名族的图腾中早已有体现。”唐普德解释说,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人选择采用最能代表土著文明的红土的颜色作为澳大利亚馆外墙的主色调,“这一创新设计彰显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非常符合上海世博的主题。”

但是,要实现从橙色到赭红色的转变需要的则是现代技术的支持。“基本上,这是运用了钢材会生锈的原理。”澳大利亚馆承建方宝维士联盛(BovisLend Lease)的一名工程师这样向记者解释。方宝维士联盛是建造澳大利亚馆的工程方,目前,澳大利亚馆的工程进展一切顺利,整个馆的造型已初现端倪,工人们忙着搭建安置澳大利亚馆的耐风化钢覆层外立面。据工程方介绍,澳大利亚馆外墙所用的材料全部由澳大利亚运至世博工地,待全部外墙铺设完成后,工人们就要在这种进口的特殊钢材上进行化学涂层处理,这种处理可以增加外观的生锈程度,但锈斑却不会影响钢材本身的质量。“随着太阳、风雨、甚至是空气中湿度的影响,整个澳大利亚馆的外墙会逐渐结出一层锈斑,这就是变色的秘密。”

据说,目前在上海采用过类似技术的建筑只有一幢,就是位于同济大学校园东南角的中法中心。“不过,同济大学的那幢颜色太均匀,对于利用这样的技术来说是比较遗憾的。”来自宝维士联盛的工程师评论说,采用这样的技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体现自然对于建筑的一种影响力,“虽然是同一幢建筑,但由于每天承受的日照、风吹、雨淋等程度不一,氧化的程度也不一样。最后结成一层深浅层次不一的红赭色锈斑,最妙的是,这样的效果刚好最恰当地还原了大自然中的红土颜色。这可以算得上是高科技与自然共同影响产生的结果。”那名工程师总结说。

“澳大利亚国家馆的外墙材料进一步印证了人工环境必须顺应于自然因素,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应按这一理念进行建造。”唐普德评论道。

畅想之洲

澳大利亚馆的主题叫做“畅想之洲”,唐普德告诉我们,因为组办方希望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外观设计和各色各样的馆内活动打破人们对澳大利亚的传统印象,激发所有游客的想象力,“除了海滩和袋鼠之外,我们还希望展示澳大利亚活力四射、富有远见的国家形象。”

唐普德本人早年游历于澳大利亚各大城市,其中包括1988 年世博主办城市的布里斯班、以鲜明的多元化文化著称的墨尔本,以及堪称世界上城市规划最为完善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他向我们保证,在本届世博会上,澳大利亚将把本国各城市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和人居方面的各自特点一一展现。

澳大利亚馆的活动创意交由屡次获奖的创意团队Think OTS! 完成。他们为澳大利亚国家馆设计了三个引人入胜的活动区——“ 旅行”、“发现”和“畅享”,为参观者讲述澳大利亚的故事。

游客首先将走进主题为“旅行”的第一活动区。在该活动区游客们将有机会认识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体会它的独特之处。“基本上,这是一次历史的旅程”,唐普德介绍说,沿着一条长达160 米,环绕展馆的全封闭玻璃通道,人们将从沿途的6 个小型展区中,领略到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体会它的独特之处,感受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仿佛是进入一个时光隧道”,唐普德这样形容,进入这一活动区内,游客们将有机会纵览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以及欧洲人定居后的澳大利亚历史,他向我们保证说,“游客们将领略一个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亚,超乎人们先前的想象。”

名为“发现”的第二活动区是展馆的中心区域。这里建有一个可容纳1000 人的环形剧场,剧场内的环形屏幕可以分开移动,参观者在屏幕移动过程中可从各个角度欣赏澳大利亚风情,其中既包括跳跃的袋鼠、繁茂的植物、那些耳熟能详的澳大利亚城市等我们熟悉的澳大利亚元素。游客也能在这里“感受”到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现”正是这一活动区的主题词。“我们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发现、感受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孔陶杰这样评论。

而到了第三个区域“畅想”又是完全一片欢乐狂欢的情景。除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团以及驻华形体舞蹈剧团的艺术家们将每天为游客带来澳大利亚丰富多彩的世界级艺术和文化演出以外,在那里游客们还能品尝到地道的澳洲美食和佳酿,以及购买精美的纪念品。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观众,细心的澳大利亚人还在馆内征召双语工作人员。“我们认为,这也是帮助游客真实体验澳大利亚的重要环节。”唐普德解释说,目前在澳大利亚,英文和中文(包括普通话与粤语)是最具普遍性的语言,而他们专门在澳大利亚馆内征召双语工作人员的原因首先是为了凸显这种社会现象,同时想通过这些具备中澳文化的工作人员体现两国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引人入胜的视觉感受、叹为观止的精美展品以及热情友好的员工和正宗的澳大利亚风情”,在唐普德心目中,这些元素将使得澳大利亚馆在明年的世博园区内大放光芒。

2009-10-01 总第 355 期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法国商业银行大楼巧妙变身西班牙酒店(图)
· Gatorade饮料广告短片《Woods of Wisdom》
· mirek janczur 品牌设计
· 德国Alexander Preuss概念设计
· Pengtao Yu便携式国际象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