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李志:我就是一独立音乐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18 11:14:59 | 文章来源: 江南时报

李志
李志

在26岁之前,他是一个按部就班生活着的人,生在农村,他父母是文盲,大部分亲戚都在种地、打工,没有人告诉他怎么生活,也没有人告诉他世界是怎么样的。只好认真地读书,考上东南大学,他成了亲戚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在亲戚教导自家孩子向他学习时,他却从东大肄业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开始出唱片、全国巡演,从豆瓣的小众红到整个民谣界,出场费从50元一场涨至30万一场,当红民谣歌手李志,周日又回南京,在先锋书店,不唱歌、做讲座,题目是《独立音乐是我的生活方式》。

李志大概是南京音乐人、文艺青年们的一种情结吧?要不然,这场不唱歌的清谈,怎么吸引那么多人?!先锋书店如此热闹,还是上次同样“南京出品”张嘉佳签售《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把警察惊动了。李志没惊动警察,却把空调吓坏了—人太多,空间热如蒸笼,跳闸了。

身穿黑色T恤的光头李志上台时,台下的人,姿态都是边蒸桑拿边听讲座。他讲他的这些年:1999年肄业后,出过6张音乐专辑,多次参加过迷笛和雪山音乐节,在全国各地巡演,2012年甚至还把演出搬到了美国,全世界都能找到他的粉丝。像歌星一样红,却又特立独行,十年来始终坚持做一个独立的音乐人,不签约唱片公司、不接受商业赞助,甚至连媒体宣传都懒得做,最后一次在媒体现身是在2007年北京的一个电台节目上。

听过他的歌的人,都能听出他的特立独行,他的生活亦然。在大学待了两年,“不知道学那些专业用来干什么的”,喜欢的是音乐,大二辍学,去北京“搞音乐”,但没过多久,因为“北京只有混子没有摇滚”,重回南京。一路折腾,2004年,终于出了人生第一张音乐专辑《被禁忌的游戏》。

和唱片一起出来的,是风险和压力。2006年,他因为出了三张专辑而负债三四万,最后不得不去成都上了三年班还债,债还了,再回南京,2009年借了30万,做了唱片《我爱南京》和《你好,郑州》,反响很不错,豆瓣的小清新们,纷纷由路转粉,但销售却惨淡:血本无归。他一把火烧了没卖出去的唱片。

唱片没人买,音乐总有人听。对做音乐的人来讲,或许巡演是最好的路:为了还债、糊口,也为了“能决定我要唱什么歌,不唱什么歌”。他宁愿拿着50块钱的出场费,在成都的小酒馆唱着“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也不愿意一纸契约,把自己高价卖给唱片公司。

现在,李志的专场演出费已经涨到了30万一场,然而巡演的道路还是异常艰辛。为了保证质量,他要求每场演出的设备都要固定不变,也就是说不管在天南海北,租赁的设备型号都是要符合他“钦定”的那几种,而不能随随便便“就地取材”,这就导致有的时候在四川演出,却要去北京租设备,极大地抬高了演出的成本。另外,乐队的排演也是个问题,他在民谣界也算颇有名气了,然而想租一间房子,开个Live House(具备良好音乐设备的专场演出场地,适合近距离欣赏现场音乐)也是独力难支,地段要好,租金不能太高,还不能扰民……整个南京城他没有找到一间可以容身之所,结果只能带着乐队去上海、北京租赁场地排练,开支巨大。

然而这些硬成本还不是最令他头疼的,最令他头疼并且窝火的是演出的软成本。他说每次演出的曲目都要报批审查,歌词中不能带有脏话、“死”等字眼,歌曲的精神取向还要“健康向上”,然而“让李志唱歌不带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呢?”有一次他报了6首歌,5首没有通过审批,结果只能临时换歌,然后加班加点重新排练;有的时候审批通过了,结果演出那天,职能部门一个电话告诉你因为某个原因你的演出被取消了,然后前期的宣传、场地的定金就都打了水漂;即使一切都顺利,演出能够正常进行,还有一笔必要的支出他不得不花—给某些部门上贡:“我每次专场演出20%的票都是送到某些部门的,然后这些票再流入黄牛市场,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经常官网买不到票而要从黄牛手里买的原因。”

这四年,李志坚持把每年的跨年演唱会放在南京。有人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北京、上海而非要在南京演出呢?北京上海市场大,赚钱快。而李志却摇头,他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在琴行里看到两个小孩儿在练琴,练了一会儿,一个小孩儿跟另外一个说:“你觉得我这样能够给李志弹琴吗?”原来自己能给很多南京的音乐人以希望,让他们知道非一线城市同样可以做音乐,不用非得扎堆在北京上海!另一方面,李志说“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行业环境好,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并留在这个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他颇有点温情地展望道:“我希望有一天,在一个小城市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话,朋友见面问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很平静地说我是做老师的、做医生的,我也很平静地说我是做摇滚乐的。而不是大家心中口中认为的"玩音乐的"。当大家视它为一份平凡职业时,“这意味着只要你喜欢音乐,就可以不再犹豫地去做这份工作,而不用考虑经济、物质问题而不敢踏进这个行业,或者被迫转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