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中国唱片业有“新”才能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11 10:20:55 | 文章来源: 时代商报

中国唱片有“新”才能活

中国唱片业有“新”才能活

蔡忠诚制图

“太合麦田CEO宋柯突然辞去职位,改行开起烤鸭店。”这件事,最近一直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新闻,辗转于各大报纸的娱乐头条。除了对宋柯敢于放弃的唏嘘,更多人思考的是我们的唱片业怎么了?让一位驰骋乐坛多年的大佬能下决心转行去卖烤鸭!虽然宋柯一直强调这件事和唱片业好坏无关,完全是自己的个人行为。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中国唱片业开始完全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磁带、CD堆满屋,满怀欣喜地在纸上抄下一句句歌词的年代过去了,“白金销量”这个词也已经很久无人提起了,再也没有张学友、刘德华;我们只看到盗版、免费下载……多大的腕唱片卖到几万张已经堪称奇迹;网络上随处可以下载歌曲,很多人说,你看,宋柯都去卖烤鸭了,那么多的歌手转行去拍戏、当主持、搞副业,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唱片业到底是个怎样的状态?是什么让曾经的鼎盛变为如今的没落?我们究竟还差什么?

90年代一个亿的辉煌

1989年,中央电视台突然连续播出了两期专题片《潮来自台湾的歌声》,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几段片子是在怎么样的操作下进入央视的播出机房的,但是大陆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了。《潮》选择了以台湾飞碟公司歌手为主的1989年前后的流行歌曲,用一种崭新的画面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即MV)。“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1993年,李春波演唱的《小芳》红遍了大江南北,唱片销量突破两百万张。《小芳》代表了中国唱片业鼎盛时期的辉煌,中国唱片公司总经理周建潮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每每回忆起那时都满脸的兴奋,仅1997年,中唱上海公司年营收就达到一个亿。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数百家复制生产厂家、10余万家销售商平地而起。环球唱片公司、滚石唱片公司、华纳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相继做得风生水起,上世纪90年代,是属于唱片的。

那个时候,满街的音像制品商店,正版、D版,还记得郭达、蔡明合作的小品“追星族”吗?那完全是真实的。

没落不只因为网络

中国唱片的没落从1997年开始,销售总量开始下降。120家文艺类音像出版社中一半是亏损的。“传统唱片业确实因为网络受到强烈冲击,陷入了持续的低迷。”华谊音乐老总袁涛对记者说。而根据2008年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唱片业信息报告》显示,华语流行音乐的传统CD销售额从2003年的1.6亿美元跌至2007年的3770万美元,缩水超过75%。2008年,传统唱片销量继续大幅跳水。2011年,销量不足200万张,仅为2005年的4%。“中国唱片销量平均每年降近41%。”

专门从事光盘复制的北京海传光盘公司资深员工陈优丽向记者介绍,“90年代后期,一个歌手发片,每月做几十万张的都大有人在,我们甚至接过上百万的单。但这几年,基本上一个歌手能做几千张就已经很不错了。”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音乐行业的消费习惯。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就曾表示,最近几年来,实际上用手机来下载音乐的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音乐行业其它方式的量。很多歌手现在干脆直接提供在网上免费下新歌。除了网络,盗版也对中国唱片有很大冲击,不过这些,还不是中国唱片的致命伤。“深层的原因还是体制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位资深音乐人告诉记者。

小作坊毁灭了大音乐

“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又缺乏走出国门、进军全球市场的眼光,使得中国唱片企业处于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状态。”著名唱片评论家陈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唱片工业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实在巨大!以前唱片公司一张唱片能卖到100多万张,按照一张10元的收益也能到1000万元。现在一张能卖到5万就是大卖了,收益也就50万元,有时可能还不够一张专辑的制作成本。制作方急于收回成本,仅仅满足于占领国内市场,制作肯定不精良。而且中国好的原创音乐太少了。”

据记者了解,在唱片业发达的国家,音像品制作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健全的产业链,从作曲家创作到与乐队的配合,从包装定位到推广,都有专门的从业人员参与其中,而在中国,情况却有些混乱,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民营唱片公司,尽管已承担了音乐制作、发行等关键环节的工作,但甚至连出版许可权都没有。

或者创新或者死去

“李宇春、阿朵、沙宝亮他们的合约都已经到期,但我们都没有续约。他们都是好艺人,但最后我根本没有跟他们谈。签艺人,我已经有点做不动了。”宋柯在某次发布会上说,“传统音乐公司签艺人、做歌曲、包装企划、营销赚钱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唱片公司可以转型成两类企业:第一种是新型的版权管理公司,拥有新型的销售平台,像通过互联网、手机,可以保证公司拥有更大市场份额的版权;第二种是新型的产品公司,将音乐与游戏等结合起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高度黏性的音乐产品。”

宋柯表示,当下90%以上的唱片公司是亏钱的,那么如何让这个市场发生改变?“一方面需要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严谨,从业者的版权意识更加健全。二是,整个音乐行业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取代唱片的产品,如此,这个行业的春天就不远了。靠艺人赚钱不行了!中国唱片业只有创新才能赢!”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总裁许晓峰说。本报记者 赵雪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