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生存,还是毁灭?卡拉OK与华语乐坛纠结20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03 14:24:02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哪天再共你唱”?主图中这款街边的卡拉O K点唱机堪称古董级了!发展到如今,大众越来越离不开卡拉OK。

 

 

 

 

 

很多年前,香港独立音乐杂志《音乐殖民地》曾发表一篇崔健专访,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他最讨厌哪种类型的音乐,崔健答:“卡拉OK”。这答案似乎有些跑题,但却反映了卡拉OK对整个乐坛、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何其大。

同样对卡拉OK嗤之以鼻的,还有已离开人世的香港乐坛鬼才黄霑,他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写道:“歌曲沦为卡拉OK上的发泄音乐,乃港曲没落的根本原因。”这不仅是否认卡拉OK的价值,更是对K歌文化的一种控诉。但与这些音乐人态度截然相反的,是民众对卡拉OK的无限热衷。多年来,唱K已成了中国人最为喜欢的一种娱乐。

其实,卡拉OK自从在中国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其对整个音乐行业的影响是好是坏,众说纷纭。而卡拉OK与唱片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极其微妙,时而相互抵触,时而又互补互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二十多年来,随着唱片行业日渐低迷,卡拉O K在市场上占据的地位和拥有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大,而这最终取决的,其实就是“谁更有钱”的问题———当年,卡拉O K刚在香港起步时,正处香港乐坛繁盛时期,销量上百万的唱片比比皆是,而唱片公司则掌握着大部分歌手作品版权,在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那个年代,唱片公司气焰嚣张是必然的,而当时还是初生牛犊的卡拉OK行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苦于手上没有足够的版权,必须处处求着唱片公司,发展多少受到阻碍。不过风水轮流转,二十年后的今天,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A关系篇

前期·鄙视

唱片公司鼎盛时期,

瞧不起卡拉OK发展

卡拉OK与唱片公司,二十年来风水轮流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香港众多唱片公司当中,宝丽金无疑是最强势的一家。许冠杰、徐小凤、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等八十年代最耀眼的歌手,几乎都收在了宝丽金旗下。

香港著名词人、制作人向雪怀从1985年开始进入宝丽金,任职超过十年。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因为香港唱片市道太好了,导致唱片公司的发展都很单一,就是做唱片。像卡拉O K这些新生业务,唱片公司根本不愿去尝试,宝丽金更是完全不放在眼里。

后来,飞图影音公司成立,最初还是以购买“口水歌”的方式做卡拉OK带,但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飞图逐渐步入正轨,开始跟唱片公司谈版权合作,而他们首先要攻下的一关,就是宝丽金。

“知道为什么飞图做的卡拉OK碟,很多是没有原人原唱,甚至连伴奏音乐都跟原版不一样的吗?其实他们也很清楚,有明星的画面、原唱的音乐,观众会更感兴趣。但他们做不到,因为唱片公司不给他们版权。”

向雪怀说,飞图当时的起步,其实是在唱片公司的压制下走过来的,“譬如当时他们来宝丽金谈,宝丽金根本不太看好他们,也不觉得这个新业务能给唱片公司带来多大收益,所以刚开始他们并没有太强的合作欲望。谈到后来,宝丽金也只是勉强给出了歌词的授权,也就是说,在飞图的卡拉OK带上,只能用这首歌的歌词,其他包括歌手、声音、音乐,都不能用原版的。”

但让包括宝丽金在内的所有唱片公司大跌眼镜的是,短短一两年后,这家曾经被他们鄙视的公司,积累的资产就已经数千万港币,甚至开始筹备上市计划。而卡拉OK这项新娱乐,也迅速蔓延开来,成为一项全民大热的娱乐项目。

中期·融合

宝丽金开发卡拉OK业务,飞图也成立唱片公司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卡拉OK行业进入第一个全盛时期。更重要的是,内地的卡拉OK也已经起步,并且迅速壮大。这时候,宝丽金终于按捺不住,觉得是时候要插足进去了。

“宝丽金就是1990年之后才开始做卡拉OK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市面上才出现了有原人原唱的卡拉OK版本,当时这些版本基本都打着宝丽金的商标。因为宝丽金掌握着太多作品版权,他们把这些歌逐步地推向卡拉O K市场,也是对这个行业一个很大的促进。”

当时,向雪怀也曾为宝丽金做过一段时期卡拉OK带制作。他回忆,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唱片公司会把歌手的演唱会拍录下来,“当时不像现在什么都是数码,拍一场演唱会现场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都是要钱的。如果拍下来没用的话,就没有人会这么做。”

后来,正是因为有了卡拉OK,唱片公司才开始考虑把演唱会现场拍下来。向雪怀记得,1990年前后他担任“金光灿烂徐小凤”演唱会的监制,那应该是香港第一次把演唱会现场做成卡拉O K带的尝试。“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做这件事情非常痛苦,特别是要制作字幕同步的效果,整整花了几天几夜才完成。”但这场演唱会之后,就慢慢出现了很多现场版本的卡拉O K带。

在宝丽金涉足卡拉OK行业的同时,飞图也不甘示弱。1991年,飞图唱片成立,从这个时期开始,卡拉O K跟唱片公司已完全融为一体,不再是两个相互抵触的行业。向雪怀说“当时飞图成立唱片公司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卡拉O K始终还是依附在唱片公司之下。谁拿着版权,谁就是大佬。所以,与其整天求着唱片公司给版权,还不如自己造星捧歌手。”

即使到了今天,像大家最为熟悉的香港卡拉O K霸主N ew ay,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唱片公司Neway Star,包括胡杏儿、王浩信等众多TVB歌手,都签在Neway Star旗下。而去年在香港诞生的另一个KTV品牌RedMR,其老板也是香港本土唱片公司BMG的负责人。

后期·势弱

唱片公司靠卡拉OK做宣传

所谓“风水轮流转”,在2000年后,卡拉O K和唱片公司两者的地位开始被颠覆。因为量贩式的卡拉O K厅出现,在学生群体中掀起另一轮风潮,这项大众娱乐的市场获得更大空间的扩张,卡拉O K开始变得财大气粗。而因为盗版的疯狂侵蚀,唱片销量严重下滑,唱片公司也从这时候起,越来越处于劣势。

向雪怀说,从这时期开始,唱片公司渐渐要依靠卡拉O K的资源,“最明显的就是拍摄M V,以往都是唱片公司独立制作,甚至把卡拉O K版本也做好了,然后卖给卡拉O K.但后来唱片公司没钱了,反而卡拉O K越来越赚钱,所以拍M V的成本,就落到了卡拉O K那边去。”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香港有了独家试唱的模式,这是唱片公司跟卡拉O K的一项交易。向雪怀解释说,就譬如环球要做陈奕迅一首新歌的M V,但不愿意自己花钱,就找“加州红”合作,让“加州红”出钱拍MV,然后这首歌在之后的一个期限内,就只能在“加州红”这家卡拉O K厅里能唱到。

“这个期限有可能是三个月、半年,也有可能是一年。当卡拉O K宣传自己的品牌店时,也可以顺便帮这首歌做宣传,这是一种交换。但这时候卡拉O K就成了强势的角色,他们愿意给哪首歌宣传,就要哪首歌,因为他们有钱。”

发展到后来,唱片公司甚至会把某个歌手的整个唱片宣传,都依托在卡拉O K上面,“譬如很多歌手会选择在N eway里开发布会,做签售,一方面是这些场所聚集了大量歌迷,另一方面还是钱的问题,卡拉O K愿意出钱出场地去做这些事,唱片公司何乐而不为?”

B影响篇

“K歌”文化与流行歌曲的创作发展,有何影响

对创作的影响

卡拉O K,真的玩死了香港主流乐坛?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有了“K歌”的概念,那些在卡拉O K厅里不断被点唱、最热门的歌曲,都被归入了“K歌”的范畴。如今,对“K歌”这个名词最普遍的解释,就是一些简单易唱、琅琅上口、旋律比较重复、歌词不太深度,但又能给人一点共鸣的歌曲。

同时,也因为“K歌”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所以在民众的观念里,都会认为现在有很多歌曲都是针对“K歌”这个标准去创作的。数年前,黄霑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写道:“歌曲沦为卡拉O K上的发泄音乐,乃港曲没落的根本原因”,也更加证明了K歌对创作者的影响。

但对“K歌让流行乐坛沦落”这个观点,现今大部分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并不那么认为。譬如向雪怀就说,大家都认为K歌就是一些简单的歌曲,但这些既简单又能红的作品,其实写起来并不容易,“要求一个创作者按这个标准去写歌,其实比写一首不是K歌的作品更加难。这不是任何一个词曲作者都能做到的。”

向雪怀不否认,行业里确实有部分创作者希望能写出这种叫“K歌”的作品,所以在创作时,潜意识里会尽量贴近这个标准“但用这样的形式去进行创作,往往写出来的都不会是一首好歌,更不可能在K T V里被高度传唱。”

在香港流行音乐领域有二十多年研究的资深乐评人冯礼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更为透彻。他同样也否认K歌文化会对现今的创作有太大影响,在他的观念里,这十几年来,香港流行音乐就一直是按着简单易唱的标准发展。

冯礼慈分析说:“香港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最早的地方,大概在1974年开始就有了香港乐坛,卡拉O K是在1989年出现的,那在1974年到1989年这阶段,香港乐坛出现的是一些怎样的歌?譬如黎瑞恩的《一人有一个梦想》、林子祥的《在水中央》、汪明荃《用爱将心偷》,还包括陈百强几乎所有的歌。这些歌你都可以说符合K歌的标准。也就是说,早在没有卡拉O K出现之前,创作者就已经是按着这个路子去写歌了,所以跟卡拉OK的关系其实不大。”

其实,所谓K歌的标准,就是粤语流行歌曲的标准,从1974年开始,这个标准已经建立了将近四十年。冯礼慈还说:“其实在国际上,粤语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一种流派,叫Canton Pop,这个流派跟Jazz、Rock、Pop等音乐类型是等同的,香港乐坛这几十年来,就是在生产这种叫Canton Pop的音乐。”所以,冯礼慈认为,以K歌标准来写歌,其实就等同于走Canton Pop路线,这跟卡拉O K的出现其实没多大关系。

但冯礼慈不可否认的是,香港主流乐坛一直都是以迎合市场需求去创作的,所以卡拉O K出现之后,只是让创作者多了一种市场的检验。“以前,大家去判断这个市场,更多是看电台的播放率、唱片的销售量等等。但现在的话,卡拉O K的点唱率可能更直接,也更有说服力。所以你说创作者是按着K歌的标准写歌,还不如说是按着市场需求来写,其实都是一个标准。”

对行业的影响

K歌,成了唱片业判断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对于一名歌曲创作者,要准确地抓住K歌市场的需求,严谨地按照这个标准来写歌,确实不容易。所以,与其说卡拉OK影响了创作者的思路,还不如说是影响了唱片行业的判断。何重立在他编写的卡拉OK课程里,其中一节课就是专门讨论卡拉OK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而他则是把矛头指向唱片公司。

在这节课上,何重立给学生讲述了香港乐坛近年来为何低迷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唱片公司低估了歌迷受众的欣赏能力。“几年前,K歌文化确实影响了一批唱片人的判断。因为唱片行业大环境很差,大家就会越来越急功近利,一张唱片要用怎样的歌,一个歌手要唱哪些类型的作品,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唱片公司来决定,所以唱片公司就会观察现在市场上哪些歌最热,哪种类型的唱片最能卖,就做哪一种。”

创作人写歌,未必按K歌套路去些,但唱片人选歌,则遵从了这一标准。譬如,唱片企划在收歌的时候,会选出他们认为好的作品,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判断并不准确,已经不是跟市场同一个层面,甚至落后于市场。

所以何重立认为,那些唱片人太过保守,他们没有发现歌迷的素质已经提升了很多,不再像很多年前只会喜欢简单易唱的歌曲,“他们低估了歌迷,所以做出来的唱片,歌迷都不太认可。”

再回到卡拉OK层面,同样也出现这种问题,何重立说,唱片公司一味地针对传统概念中的K歌模式去做唱片,但却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唱K,更喜欢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作品来唱。“为什么现在的歌迷都对某些新生代歌手不买账,去唱K也不会唱他们的歌,就是因为觉得他们的歌太容易唱了,譬如Twins的歌,歌迷会觉得我唱得比Twins还要好,为什么她们就能成为明星?久而久之,歌迷就对这些音乐失去兴趣。”

但何重立也说,从前几年开始,香港唱片业已经开始反省,这几年慢慢就出现了很多素质比较高的歌手和作品,“譬如谢安琪的《囍帖街》、张敬轩的《酷爱》,还有方大同的很多歌,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K歌,但都成了K TV里点唱的热门,这就是现在这个市场的实际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黄锐海实习生陈颖琳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