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2010盘点华语乐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28 15:16:52 | 文章来源: 渤海早报

 2010盘点华语乐坛

回望2010年的华语乐坛,鲜有令歌迷兴奋的声音。周杰伦“跨时代”没有跨越自己,王力宏“十八般武艺”中规中矩,陈奕迅、蔡依林、罗志祥、萧亚轩等的新作也反响平平。此外新人乏力,翻唱成风,唯有演出市场成为少许可期的亮点。而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数字音乐,如要形成音乐产业新格局,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唱片量缩质平

唱片业在2010年继续着不景气,许多艺人的发片计划不是延迟就是缩水。实体唱片销量的锐减,使得唱片EP化的模式逐渐风行。像容祖儿、杨千嬅、蔡卓妍今年只是推出EP,陈奕迅则明明一次性录完了一张专辑的歌曲量,却在今年硬拆成两张EP成品发行。从促销的角度,这样会比一张碟卖得多,但更显出许多唱片公司在成本与市场压力下的无奈。

同时,“唱片礼品化”也成为当下趋势,唱片公司可谓变着招数求生存:周杰伦、王力宏新碟伴随胸章、签名钥匙,郭书瑶新碟带有极富个人风格的奶油甜筒型可爱U盘,萧亚轩新碟干脆推出“潇洒晴艳版”和“小姐晴彩版”,蔡依林新碟更是附赠耳机、购物袋、写真书三种版本;最火爆的要数何润东,在推销新碟《完美情人》时,居然搭送纯棉内裤。

除了销量在萎缩,今年的华语唱片在质量上也鲜有令人拍案叫绝之作。周杰伦“跨时代”没有跨越自己,王力宏“十八般武艺”中规中矩,陶喆专心投身电影,陈奕迅、蔡依林、罗志祥、萧亚轩等的新作也没有以往的统治力,只是像方大同、陈绮贞这样昔日被称为小众的歌手,逐渐在主流乐坛活跃。独立音乐开始大众化,流行与摇滚,主流与非主流,变得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翻唱成风

唱片业的惨淡让不少歌手继续翻唱风。刘德华在出道30周年之际以影响他生命的20首金曲记录舞台岁月,诠释忘不了的情怀;50岁的齐秦重出江湖,憧憬美丽境界,为翻唱披上古典外衣;杨坤用时髦的电音舞曲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迪斯科经典;林俊杰为了满足歌迷愿望重唱写给女歌手的歌曲,吕薇突破个人风格翻唱男声歌曲玩出位;金海心、张敬轩等也承载各自回忆而翻唱。无论什么版本、什么时代的歌曲,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情感演唱,都别有一番风味。

玩翻唱成本较低、周期较短,又能保证歌手一定的曝光度,除去“自娱自乐”的成分外,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良好的商业运作。然而看似繁荣的翻唱回潮背后,并不意味着乐坛的鼎盛,而是折射出创作能力的匮乏和音乐产业的不健康。

新人“不给力”

2000年无疑是一个分水岭,周杰伦、孙燕姿、蔡依林等歌手的横空出世,为华语乐坛接下来长达10年的时间里竖起风向标。然而2010年,却难有耀眼的新星撼动歌迷视听。选秀已然低迷,新人普遍“不给力”,就连很多颁奖礼上与“新人”有关的奖项,获奖者竟然都是韩庚、田馥甄这样的“老人”。

任何领域永远都需要新人,但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行业体制来孕育。由于唱片市场的衰退和新媒体的多元化,使得唱片公司不敢花钱捧新人,而更愿意做已有知名度的歌手。即使包装新人,唱片公司的态度也是少砸钱多办事。比如象征性地录两首新歌,敛上以前的一些“冠军歌”;或者日后来个混音,要么再加上LIVE版,做出一张“超级精选”。结果往往是钱投入不多,亏本且不赚吆喝。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唱片公司不掏钱,歌手无法大热,歌手不大热,唱片公司也赚不到钱。

老将复出

每一年乐坛都不缺少“老将”回归,今年亦是如此。新人的乏力让歌迷无法“喜新”,只好“恋旧”。而且在人们心里,相隔多年重新发片,已经成为很多大牌歌手的习惯。今年,歌迷们目睹了天后王菲传奇轰动的复出,先是虎年春晚开嗓亮相,接着唱响10场演唱会,场场爆满,引发无数歌迷聚焦,甚至连谭维维、张韶涵、飞轮海等新生代、中生代歌手都因王菲个唱取消了计划中的上海演唱会。此外,那英、齐秦、陈慧琳、万芳、王杰、姜育恒、蔡琴等老牌艺人的复出也掀起不小的波澜,票房与口碑兼得。而陈冠希也搭上今年复出大潮的末班车,试图摆脱负面形象,重新做回自己。

与去年的纵贯线相比,今年最有“怀旧范儿”的团体当属阵势宏大的滚石唱片。11月底在台北连办两场的滚石30周年演唱会上,包括吴楚楚、黄韵玲、周华健、陈升、伍佰、张震岳、任贤齐、五月天、李宗盛、杜德伟、无印良品、辛晓琪、顺子、梁静茹、刘若英等在内的80组艺人纷纷献声,唱遍了这30年间最流行的歌。这些歌手中,很多人都已过不惑之年,甚至已经改行,但演唱会却凭借着“怀旧”的王牌创下票房销售纪录。

音乐节井喷

在唱片市场悲观的情况下,演出市场倒是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尤其今年各大音乐节的井喷,给寒意中的华语乐坛注入一丝暖流。北京迷笛、北京摩登天空、西安草莓、成都热波、杭州西湖、河北张北、苏州活力岛、青岛金沙滩、厦门海峡、云南丽江雪山等音乐节、蓟县盘龙谷国际音乐节铺天盖地的全面兴起,让更多人将音乐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歌迷的热情参与,也验证了音乐产业其实并不缺乏消费力,只是现阶段从唱片倾向现场,回归到音乐互动最纯粹的状态。

当然,音乐节在中国市场并未完全成熟,也伴随着不少问题。比如演出的歌手及乐队重复率较高,使得很多音乐节更像是“同一首歌”式的走穴展演。还有不少地方政府有“跟风”心态,以发展旅游产业聚集人气为目的举办音乐节。这种不计成本的运营方式是政府埋单,艺人虽然可以获得收益,但不符合市场规律。

数字音乐探索

数字音乐近几年发展迅速,涉及手机彩铃、无线下载、网上视听等,颇有取代传统唱片工业之势,如同光碟取代磁带、磁带取代黑胶一样。国际唱片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0年数字音乐报告中称目前全世界音乐产业有超过25%的收入来自数字音乐,似乎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

今年的华语乐坛,莫文蔚依然以先行者的姿态展开新一轮音乐产业模式的探索,既去年《回蔚》之后再度在数字平台推出新专辑《宝贝》。莫文蔚坦言,数字音乐是未来趋势,而这种独立音乐小团队制作模式,既收回了成本,又玩得更尽兴。

在科技社会的今天,发展是硬道理,唱片业只有集先进技术于己身,面对问题找思路,才能解决发展问题。在这样一个歌手青黄不接、音乐产业模式剧烈转型的时期,数字音乐虽是大势所趋,但在形式上还亟待规范,需要建立完善的音乐付费机制和严格的版权保护手段。随着音乐产业革新的步伐和相关法律的不断健全,音乐性与商业性有望找到新的平衡。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