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流行音乐节泛滥有待洗牌 阵容雷同赚钱寥寥无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5 08:49:42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2011草莓音乐节海报

2011草莓音乐节海报

 2011三三零重金属音乐节海报

2011三三零重金属音乐节海报

本报讯(实习生 马凌 记者伍斌)自2000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以降,流行音乐节开始在全国起飞。去年更是呈井喷之势,草莓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雪山音乐节、西湖音乐节等超过40个大大小小的流行音乐节在各地竞相举行。其中,为期三天的张北草原音乐节吸引了近10万人次。十年之间,去音乐节玩似有代替去听演唱会之势,成为了都市青年流行的休闲方式之一。

音乐搭台经济唱戏聚人气

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音乐节飞不起来。打造地方名片,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各地方政府力推流行音乐节的重要原因。以张北音乐节为例,第一届音乐节就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均2700元的年收入提高了70%还多。不唯如此,其远播的声名还为当地带来了29个房地产项目及一个五星级宾馆的上马。出色的流行音乐节带来了人气,也就带来了持续的收益。

没有日益增多的年轻乐迷,音乐节也飞不起来。改革开放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娱选择,使得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西方音乐,能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表达方式。在更为宽松的文化氛围里,年轻人有机会一起分享共同的喜好,能举办属于青春的狂欢。这些基数庞大的年轻乐迷正在成为各大音乐节的忠实拥趸。

阵容雷同表演浮华好歌少

不过,层出不穷的音乐节没能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在各个音乐节舞台上怒放的,还是那几门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老炮”。 “爷爷辈的崔健还在和一群孙儿同台言欢。 ”乐评人孙孟晋说,“这对音乐的进步是不利的”。老面孔轮番上阵,新人冒不出来,乐手和乐队普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况。新秀通过音乐节上的表演而一跃成为乐界大腕的例子鲜有所闻。

越来越多的乐队只是把登台音乐节作为赚取生活费的途径,在舞台上行哗众取宠之事也就显得平常了。“像是在表演杂技,”孙孟晋说起贺兰山音乐节上的某个乐手,“又是往空中扔话筒,又是口吐火焰,又是朝观众扔气球。但歌却不好听。”乐手的技艺荒疏正在成为音乐节的黑洞。迷笛音乐节的创办人张帆说,“好多乐队都是拼谁更苦大仇深,没有优美的摇滚乐”。

节日味淡亏本难免前景黯

流行音乐节毕竟是个节日。被称为音乐节里程碑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所以至今令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体现了狂欢和分享的精神。美国歌迷在白湖里游泳,在沼泽地里歌唱。事实上,享受自在、释放激情乃是节日的应有之义。贺兰山音乐节策划人黄燎原直接把音乐节定义为 “聚会的平台”。他说,“乐迷不只是冲着音乐去的。他们也是冲着交流来的。就是听说有这个地儿,会聚集很多人,有些乐队演出才来的”。然而,目前的音乐节还是有办成“室外的音乐会”(孙孟晋语)之嫌。乐迷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不够。大多数音乐节还没有演绎出“野一把”“过把瘾”的节日氛围来。

盈利难也是国内流行音乐节的一大欠缺。一个音乐节的投入通常在两三百万元,而门票定价通常在一两百元。这就意味着办一个节要吸引至少一万五千人前来参加,才能覆盖成本。据“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估计,国内盈利的音乐节不到15%。即便是历史最悠久的迷笛音乐节,也仅在2007年实现薄利。

流行音乐节为举办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无形资产,它也为民间办节拓宽了空间。但时下泛滥的音乐节还是有待乐迷的淘汰,也有待回到节日的本意,提升音乐的品质。对于国内流行音乐节的未来,台湾乐评人张铁志说,“昙花一现的繁荣很快会过去。音乐节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一两年的持续才会更清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