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就是这样,参加一次例会也会被他弄得颇有诗意。
昨日下午,从西安自驾来渝参加中国作协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的他用了三天时间边走边看,在游历了汉中、广元、阆中之后终于抵达了重庆。他说,这些都是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借这次机会故地重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断地向窗外张望,似乎外面有无限的风景等着他。
这是贾平凹第二次来重庆。但上一次,他觉得没看够。
人人都可以当作家
高科技并没有改变贾平凹。贾平凹现在依然用笔写稿,他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自然也无法通过电脑去了解网络文学。
他有一个看上去很时尚的手机,不过他说,他只会借助手机的手写功能发短信。此次来渝,贾平凹名义上虽是自驾,但他只是乘客,他不会开车,自行车他也不会骑。在进入房间前,贾平凹用了很长时间研究如何使用门卡,后来还是在一位作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顺利打开房门。
当然,贾平凹并不排斥新生事物。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贾平凹认为这很正常,同时也是一种趋势,他认为作品好不好,和用笔写还是用电脑写没有太大关系,和通过文字看还是影视播也没有太大关系。他举例说,现在有两种职业正在消失,一种是司机,现在开车已经变成了人的基本技能;一种是摄影家,只要有一台小数码相机,大家都可以拍,“以后还要加上作家,通过电脑和网络,任何人写的文字都可以迅速有效地传播,人人都可以当作家。”
文学不能过度依赖读者
贾平凹特别喜欢用一些通俗的例子去阐释文学观点。他拒绝把读者当上帝,因此他写作从不考虑读者的需要。他说,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很像小两口,如果女的过于依赖男人,男人就会觉得特别烦,写作亦然,作者过度地去考虑读者,反而会让对方感觉到反感。这种观点,也让贾平凹的写作始终瞄准农村生活,不轻易改变。尽管如此,贾平凹的小说在图书市场上的销量依然非常坚挺。他笑着说,“不能这么比,要说销量好,有些‘80后’作家的图书销量肯定比我高”。
他反对把某一个作家独立放在市场去评判,“很多作家,都是通过很长时间积累了他的读者群,如果这个作家写的时间不长,用市场的标准去衡量,就不合适”。他还向记者透露,今年7月左右,他的新长篇《古炉》就将面世,目前正是他比较焦虑的时候,因为有10万字一直还没有写出来。《古炉》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重点还是对人性的探讨。他说,写这类题材他有天然的优势,年龄比他大的人,对这段历史可能是带着伤痛或者仇恨,年龄小的人,又不太了解。而他这样年龄的人,是旁观者,比较中立。
这次来渝要仔细看风景
贾平凹讨厌开会,他自称是作协会议中缺席最多、请假最多的人之一。他说,一方面是不喜欢开会,还有一点在于他身体不好。他还特别提到,作协开会,像重庆这次会议出勤率这么高的不多见。最讨厌开会的贾平凹,还是无法抵挡重庆的魅力。大约在七八年前,贾平凹的《朋友》出版时,他曾来过一次重庆,那次他是坐飞机来的,“行程安排得比较满,禁锢了我的脚步,只是游历了一下大足石刻,我那时候只是觉得楼特别高,特别干净,司机开车技术一定要非常好。这次来一定要找机会好好看看。”
除了风景,吸引贾平凹的还有重庆的美食,他爱吃辣,对一切飘散着麻辣香气的食物都充满了食欲。不过他却不能吃火锅,“我比较爱吃素食,火锅里肉类比较多”。
首席记者 巫天旭 文 张质 摄
【语录】
●中国作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文学水平的问题,但有一点值得关注,中国文学的翻译水平有待提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和外国文学的交流就会存在障碍。
●平日里我特别关注柴米油盐的价格,这是过日子啊,不关注能行吗?不过我倒不怎么买菜,这不是有老婆负责嘛。
●(有人称贾平凹4尺整张的字已经卖到了3万元)有人需要我就写,又不好拒绝。不过我喜欢写字,写作和写字的时间差不多是均等的。
●重庆的文学环境我不太了解,但我年轻的时候就知道重庆的诗歌非常不错。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代表作品有《商州》系列、《浮躁》、《废都》、《秦腔》等,《秦腔》曾获茅盾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