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

时间:2009-03-27 15:07:22 | 来源:人民网 天津视窗

在书法创作上,杨炳延意识到要在书法造诣上更上一层楼,必须再次经过系统学习,于是他从1987年开始,花了3年时间读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课。他说,那时每周日一节课,从八大处骑自行车去月坛学习,去听课时一路下坡,骑自行车特别容易;听完课回家时饥肠辘辘加之上坡,感觉特别累,但一直坚持下来了。那时候,他学的教材是欧阳中石老师和林岫先生编写的。卜希阳是他的班主任,无论讲授理论课、临帖或填诗,都要求非常严格,使其受益匪浅。

杨炳延的书法取法“欧体”,但他提倡“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的求学理念,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形成“劲美峭拔,刚柔并济”的书风。正如先师欧阳询“博贯经史,聪悟绝伦”那般,杨炳延亦是学而不倦、博览经史,尤其是在就任首都图书馆领导期间,更是阅览无数古籍善本和历代名帖。杨炳延用学问养出了书道,用技法和勤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书坛声名鹊起,并当选中国书协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还被评为一级美术师,但他为人谦虚,说自己所学还远远不够。

劲美峭拔止于至善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家”之一,初学王右军,复攻北碑,结合其刚硬正直的性格,形成笔力险劲的“欧体”。“欧体”作为初唐最具代表性的书体之一,汲取魏晋以来北方书风的严谨雄峻和阳刚之气,舍弃其失之寒俭之处,又吸收六朝以来南方书风的潇洒超逸和阴柔之韵,舍弃其流于柔靡的弊病,因此“欧体”作为晋唐之际具有重要影响的书体,烙有浓郁的时代特征。杨炳延虽取法“欧体”,但他秉承“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的理念,故观其书法,具有强烈的碑帖融合特征,即雄强中带有流畅超逸、笔墨浓淡处理得当、书面清新中流露出大气。杨炳延深知,欲学古人之字,必先充分了解其人其事,方能做到真正领悟其书法精髓,所谓“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对于欧阳询,杨炳延堪称研究入微透彻,他对欧阳询博贯经史的才华和刚硬正直的性格颇为推崇,一直在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从欧阳询那里洞悉唯有满腹经纶,方能下笔如有神;同时,他亦从欧阳询那里学到正直的品格,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导下总结出“忠为首、德为上、和为贵、诚为本”的为人之道。

翻开炳延君所书《西江月·梅花》,一股清新的书卷气息迎面扑来,恍若幽兰飘香,令人心旷神怡。细而观之,其笔墨凝重、干练,且字体峭拔,仿佛朵朵遒劲的梅花迎风飘摇,炳延君似乎是用这些遒劲的梅花向众人诉说着其为人之道;而且其书法结体严谨、笔画流畅,毫无拖泥带水之感,这与炳延君的为人是一致的,他总是给人以爽快、厚道之感,绝无半点做作;再观其书作《沁园春?雪》,风格迥然不同。如果把《西江月?梅花》比作一位气质优雅、秀外慧中的江南女子,那《沁园春?雪》则是一个风格泼辣、爱憎分明的北国女子。且看其用笔中锋侧锋交相运用,多用浓墨表现其心中的北国风光,尤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用行草字体来表现,通过“欧体”中碑的雄伟写法,抒发出炳延君与伟大词人毛泽东对今朝英雄匮乏的几多感叹。应该说,炳延君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到位的。

炳延君在文化部工作的这些年当中,与书画圈的精英分子有诸多交流,他曾多次问道于启功、刘炳森先生,与沈鹏先生探讨交流书道,与欧阳中石先生更是结成良师益友,并于去年到首都师大作访问学者,进一步得到欧阳中石先生的教导。与大书家的每一次切磋,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他把书法从“静心、传情和言志”的养生之道,提升到为书坛增砖添瓦做贡献的层面,这正是他从一个书法家到书法名家提升的开始。炳延君说,自然美才是最美。这种道法自然的心境,正是他在书道的探索和修养上止于至善的反映,一个大书家呼之欲出,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和为贵”的传统理念通过本界奥运会,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与炳延君的一席访谈,敝人受益匪浅,尤其是炳延君秉承的“忠为首、德为上,和为贵,诚为本”的为人之道更是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个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形象刻在我的脑海中,这就是炳延君。(陈裕亮)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