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

时间:2009-03-27 15:07:22 | 来源:人民网 天津视窗

成百上千个活字印刷方块在和美的击缶声中进行有序的上下运动,不同字体的“和”字在灯光的照射下,神奇般地出现在舞台中央,场馆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一场旨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表演正在鸟巢举行,一个“和”字把中国“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之道尤为重要,我把它概括为:忠为首、德为上、和为贵、诚为本。”日前,敝人拜访了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杨炳延先生,在此次访谈中,杨炳延始终强调为人之道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人品如书品,唯有高尚的人品,方有格调高雅的书品。

幼承庭训酷爱书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的一个村庄里,尽管村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但在茶余饭后,这里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有聚在一起唱京剧的、有围坐在一起听说书先生说书的;节日里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好不热闹;春节期间更有一群略通墨宝的庄稼人围在人家门口,品评贴在门上的对联……在一间中药铺的柜台上,一个十四五岁光景的小伙子,正拿着毛笔誊写药方,这个小伙子便是杨炳延。原来,杨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老中医,他用毛笔开具药方,写得一手好字,很受村民们赞扬。杨父希望儿子炳延继承父业,作中医的人,除了要精通医术,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方可。于是,杨父开始教炳延写字,包括握笔、基本笔画的写法、临帖等等,并且让他誊写药方。晃眼间,两年过去了,杨炳延已经初通医术,并写得一手好字,他决心要当一个好医生。

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个世界是充满辩证的。杨炳延的曾祖父是清朝太医大学士,杨家自然是当地的望族,无奈杨炳延的祖父身染重病,在杨父十一岁那年,老爷子在病魔和贫困的双重刺激中撒手人寰,原本富足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留下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祖母后来改嫁。贫穷使杨父更加坚强,后来跟随他的二伯父刻苦学医,继承祖业,开始了中医生涯。解放后,恰恰这种贫农的身份使杨炳延有机会去当兵,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上世纪六十年代,部队来村里招兵,十六岁的杨炳延抱着当军医的梦想光荣参军。谁曾想到,他在部队卫生队只工作了七天,团里就把他调到特务连警卫排,给团长当了警卫员,军医梦破灭了。一年后,他被提为副班长。因为字写得好,在团里已小有名气,后被调去机关当文书,刻蜡版、写会标,都成了杨炳延的工作内容。1968年,20岁的杨炳延直接从团里到北京部队机关干部部当干事,主要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用毛笔誊写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应该说,书法改变了杨炳延的命运,本来他应该是名军医,就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他成了管干部的军官,从此他与书法紧紧联系在一起。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