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013年秋拍已接近尾声,整体来看,今年的艺术市场行情是怎样的?
西沐 :随着2013年秋拍已接近尾声,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进程也将结束。纵观2013年,有三个热词可以刻画大的行情状况:一是市场信心回归;二是新进场资金;三是国际化。我们讲,随着市场信心的不断聚集与回归 ,国际化进程的纵深发展,新进场资金已成艺术品市场,特别是拍卖市场的重大看点,特别是在今年秋拍,表现更为突出。在以上方面的带动下,我预估,201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规模大约会突破700亿元人民币(包括私下洽购),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也会有适度增长,大约会达到3800亿元人民币。
从今年春拍开始,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的信心还处在培育和集结的过程中。市场信心从年初到年底,逐步地得到提升,由于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规模和关注度的上扬,人气也会得到一些聚集与提升。人气的提升,意味着进场的资金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特别是新进场资金是一个重大看点。今年的秋拍,从大的趋势来看,规模会比2012年秋拍有一个适度明显的增长。
整个市场的热点也不会过度集中,其中,古代与近现代书画可能还会没有悬念地成为秋拍的热点。其他的一些艺术版块,特别是工艺艺术类的拍卖市场,可能会出现不少热点。另外,由于进场资金增多,人气恢复,信心聚集,可能会有好的拍品出现、上拍。高价位的拍品也在不断出现。在一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带动下,存世艺术家的拍品,特别是书画、油画可能会有了一些新的看点。从拍卖业的结构来看,除了一些大的拍卖企业在秋拍会有好的表现,不同区域的拍卖企业也可能出现亮点。从行业市场结构来看,拍卖热点区域化趋势还会进一步得到强化。除了全国几个大的拍卖公司是今年秋拍市场的焦点以外,不少重点的区域性拍卖公司也会有不错的表现。这大概反映出来信心回归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对风险认知与规避的一个 状况。
记者 :今年的艺术市场行情和去年相比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西沐 :从2013年春拍情况观察,今年整个艺术品市场上升的气氛在不断提升,市场的信心也在不断积累。但市场的成交额和去年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年整个市场气氛虽然好,人气也在提升,市场的氛围也更为活跃,但总的成交规模比较平稳。总的来说,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拍卖市场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的信心还处在积累的过程。就国内的整个大环境来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整个市场发展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信心成长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受干扰的因素还较多。所以从宏观上讲,不能说今年市场的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只能说信心还处在培育、积累的基本阶段。
第二,整个拍卖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首先是热点多元化、分散化。在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同的版块,不同的收藏门类都有热点。既有书画等传统艺术板块的热点,又有油画雕塑等当代艺术板块的热点,既有工艺艺术品的热点,也有古玩杂项、碑帖、古籍善本等的热点。可以说热点多元化是主基调。其次,今年拍卖市场反映出了一个市场回归的趋势。从拍卖成交规模来看,中国传统书画版块的成交量占据整个拍卖总成交量的比例在迅速提升,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中国传统书画版块一股独大,特别是古代书画部分。也就是说,在市场的发展中,传统书画版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巩固。
出现热点分化和传统书画版块交易量集中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方面,大家对市场风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人们再也不去追求天价作品,而是角逐一些不同门类的好作品。这样能够降低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书画为什么市场份额激增呢?这是市场的避险情绪造成的。传统书画在收藏和投资的领域里,有非常广泛的认知度,有非常多的收藏群体和人数的支撑。好的中国传统书画在市场上更容易流通,更容易变现。所以,对一些资本和机构来说,购买传统书画作为投资收藏,退出的风险会更小。
第三,整个拍卖市场的天价拍品有,但出现的频率小了。无天价拍品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拍卖的行情不是很明朗,有好拍品的藏家可能不愿意拿出来拍卖。其次,大家对市场风险的预期提升了。人们会感到过高的拍品价格在市场的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可能预示着、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第四,近现代与存世艺术家的拍品大量地撤拍流拍。市场上有很多当代还活着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价格已经非常高了。但在今年春拍里,有很多存世艺术家的作品不是撤拍就是流拍。这样的情况反映了:一是大家对存世艺术家的价值认定还需要有个过程;二是人们开始高度警惕机构与资本可能进行的操作。也就是说,近现代与存世艺术家自身或者机构对其价值的认定,与藏界、市场对他们的认知和评判,之间还有一个错位。
第五,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我们看到一个大的情况,即机构、资本和艺术家本人对今年的行情预估与市场现实的购买力形成了很大的不吻合。机构、资本和艺术家对今年的行情期待过高,可是通过拍卖市场我们发现,市场并没有给他们的预估和预期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撑。
第六,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成为一个重要看点。中国艺术品国际化是趋势,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走出去。国内一些大的拍卖公司,比如嘉德、保利等等,已经开始走出去了。先到香港举行拍卖,然后在国外设立分部,这些都是走出去的前期准备。另外则是国外的艺术品走进来。比如国外的艺术品市场的大信息公司,比如artprice,artnet,包括法国的艺术基金等,都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市场,不仅仅局限在拍卖行业。当然,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品走出去,还是国际的大机构走进来,它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的效应都是双重的。首先这对现有的艺术品拍卖格局是一个冲击。这种冲击更多的是积极方面的,因为它增加了国内拍卖企业的危机感,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积极地维护自己的客户。而国外的机构的发展理念、运营模式以及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等都会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启发、视角和机制性的推动。
第七,价值发现平台的架构平台已经建构,没有大的变化。本轮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程已在展开,虽然并不舒展,但价格的架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现在虽然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但从大的趋势上讲,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能不能出现上亿拍品,更多地是取决于拍品本身。也就是说,要想有上亿的拍卖价格,首先要出现上亿的拍品。到目前为止,今秋内地拍场已现过亿元的拍品,但与以往高价迭出的近现代书画部分也稍显冷清,当然与大势有关,更与拍品有关。
记者 :今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前沿动态?
西沐 :要说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出现的最新的前沿动态,就是拍卖企业不断走向核心能力的竞争:及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些大的拍卖企业,依靠其在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出现了众多服务异化现象:店大欺客、体外循环及工作人员的营私舞弊现象越来越常态化,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的水准与努力正在衰减。而另一方面,一些处于第二板块的拍卖企业依靠其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正在崛起。我们不怀疑,在未来2-3年内,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第一阵营的构架会发生大的逆转。因为我们看到了是谁在真正关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服务,谁在挣快钱。
总的来讲,2013年对拍卖市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大的拍卖行本身对今年的拍卖期望值比较高,所以他们的征集工作、展览工作、客户的争取工作、维护工作各个方面都做的相当深入和细致,也就是说比较到位。所以大的拍卖行我们感到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整体表现是比较积极的。
但是很多中小拍卖行,特别是小拍卖行,今年没有进行新的拍卖。即便举行了拍卖,也没有很好的业绩。在今年春拍大的环境下,中小拍卖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
中国的拍卖市场,随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参与者不断增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充分。在一个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市场里,按照规模经济学的原理,市场会越来越走向集中。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但是,就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来说,由于市场内需求的层次和种类差异化比较大,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在市场越来越走向集中的同时,有很多有专业特色、专业优势的小的拍卖行,由于其专业能力而做到小而精,小而强,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可以依托自己的核心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相反,那些与大公司进行同质化竞争的小企业,一定会在恶性竞争中被市场消解,在竞争的过程中慢慢地走向自生自灭。
记者 :请您谈一谈,从拍卖的角度来,各个版块分别出现哪些亮点或者趋势?比如当代艺术版块、古代书画版块、近现代书画版块等。
西沐 :我们经常讲,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进入价值发现阶段。对2013年来讲,尤其如此。不断走向理性的价值发现阶段,今年表现得很突出。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信心回归的谨慎与小心翼翼,以及市场热点的多元化就是最好的例证。核心是对风险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经典与典范的价值与流动性的到了追捧,而对投机炒作风险的判断有了更加理性更加冷静的判断。所以我们看到,古代书画版块的表现一枝独秀,近现代书画版块等除了经典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外,表现平平,近现代艺术品价值被在短时间内反复发掘,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价值过度发现,特别是一些高价拍品,流拍的也不少;存世艺术家板块,不少由于价高质次,艺价比不高,导致出现了大面积流拍;当代艺术版块虽然机构与资本着力不少,除个别天价外,更多地反映出对市场的焦虑,可偏偏市场不买账。这反映出市场关注价值发现、关注流通性的大趋势。
记者 :您怎么看今年当代艺术中的过亿天价拍品,有人说是资本的胜利而不是艺术的胜利,请简要谈谈您的看法。
西沐 :今年当代艺术中的过亿天价拍品,有两个基本的看点,一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需要提振,而这种提振机构与资本选择了亿天价拍品的路径,我们可以理解,这样既简洁有立竿见影,追求速效;二是市场的焦虑气氛,市场与运作互动少,几乎是两张皮。这既不是资本的胜利也不是艺术的胜利,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悲哀。我想,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新的架构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