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高调宣布,该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大陆获得独立拍卖执照,开展拍卖业务的外资企业,并计划于今年秋季在上海举办首场拍卖。这无疑是自去年9月苏富比宣布与国内歌华合作,联手开展拍卖业务之后,又一世界拍卖巨头进军中国的重大事件。
消息发布,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家纷纷猜测,随着国际两大拍卖巨头的深度介入,未来国内拍卖市场的格局将有怎样的波动变化,艺术市场的生态环境会有如何的影响。
两大巨头对大陆市场垂涎已久,且长袖善舞,各施招数。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大陆的开放,许多文物艺术品通过各种管道流向欧美和中国港台地区,最后有不少在两家公司上拍,这是公开的秘密。90年代初,苏富比在北京曾参与举办过一场重要的艺术品拍卖,初试啼声。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敲内地艺术品拍卖第一锤,引起轰动。当时两大巨头即闻风而动,通过小型预展、合作宣传等活动,试水大陆,寻觅商机。
这里不能不提到当时的佳士得大老板——全球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戴威治(ChristopherDavidge)。戴威治与祖父和父亲三代为佳士得服务。他长得一头金毛鬈发,狮子脸,精干威猛。据说他仅初中学历,在佳士得从门童、杂务和图录印刷等底层做起,从业二十七年,终于1993年荣任全球CEO。此人雄心勃勃,锐意进取。原来在国际上,苏富比的全球市场份额约占六成,佳士得仅得四成。戴威治大展宏图,使佳士得后来居上,最后与苏富比平起平坐,形成两家公司共霸全球的基本格局。
戴威治一上任即敏锐嗅到亚洲机遇。大陆拍卖伊始,他就迅捷反应,积极筹划设立上海代表处,试图敲开中国大门。英籍华人朱仁明(Lillian Chin)女士出身海上名门,人脉关系广泛。她喜欢瓷器收藏,原是佳士得重要客户。她与上海博物馆关系密切,乐善好施,馆中印章馆即是她夫妇俩第一个捐建。戴威治知人善任,说服朱女士负责上海代表处创建。
1994年4月,上海代表处如期成立,开业庆典暨世界艺术品展览,假座上海商城四楼中庭隆重开幕。场面可谓盛况空前,令国人大开眼界。商城临街的大楼上挂满紫红色醒目横幅,彩色海报随处可见。大型金属展架专门从英国空运进来,展览设计师和搭建工人也由英国空降。展品内容更彰显佳士得的世界地位,塞尚、莫奈、达利、毕加索、夏加尔等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一应俱全。其他中国书画、瓷器、翡翠珠宝、钟表以及珍稀邮票等展品质量同样可圈可点。另外,精选的香港天民楼明清彩瓷特展更让人大饱眼福。沪上及周边艺术收藏爱好者纷至沓来,每位参观者进场,除了能得到一份精美的免费图录外,更精心奉送一枚在英国定制的纪念币,以志开业之禧。事无巨细,在在体现大英风范。整场庆典花销,事后据说光直接费用就有60万英镑,当时合人民币将近千万,手笔之大,令人咋舌。
佳士得率先抢滩上海,风光无限,令苏富比措手不及。他们仓促应战,马上也在希尔顿酒店开设代表处。但相对而言,后者非常俭省,有好几年仅在一间标准客房里办公。
虽然表面上代表处是一个联络窗口,但从一开始佳士得就不满足于此。他们积极寻找各种可能,试图打开缺口,开展拍卖业务。朱女士为此可谓殚精竭虑,通过关系,寻求各种机会和帮助。甚至曾试图利用海外高官访问中国的时机,托人带信给中国最高首脑。戴威治还设想,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先盘下一家公司,积累货源和客户,以期为将来服务。由于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种种限制,种种计划均遭搁浅。开头几年,代表处的经营可谓惨淡。
1995年秋季,佳士得冲破重重阻力,首度北上,在北京王府饭店举办拍卖预展。北京的长官作风和办事效率让人徒唤无奈,几经周折,最后这一预展必须在与当地某小拍卖公司“合作主办”的前提下才得以如期举行。尽管如此,同样引起轰动。第二年,起因好像是一则对手苏富比将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的传闻,实质是对北京艺术市场重要性的日益关注,促使佳士得决心在京开设办事处。自中国加入WTO后,拍卖业保护政策于2004年12月11日终止,但文物拍卖业仍属限制开放。对此,佳士得迅即反应,寻找准入途径。翌年参与有关机构合作成立永乐拍卖公司,输出“佳士得”商标授权,附带相应的培训和管理。此举令北京拍卖界大为紧张,据闻曾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抵制。作为一种替罪羊式的“惩罚”,当时永乐副总,拍卖官刘新惠被“临时取消拍卖师资格”。
如今,苏富比和佳士得终成正果,获得内地拍卖资质。尤其后者首享外商独资待遇,诚为“佳士得247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见出中国对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不过,针对拍卖执照中“从事除文物以外的一般艺术品拍卖”这一特别限制,有国内同行调侃,“这如同开个餐厅,经营除炒菜之外的一般饮食。”殊不知,老外在“炒菜”之外的经营恰恰是其强项,你看麦当劳、星巴克、Wagas,一个个在国内如鱼得水,做得风生水起。还有那哈根达斯冰淇淋,做起月饼和巧克力火锅来同样迷倒国人,赚钱水平有目共睹。同理,两大国际拍卖巨头,斗法两百多年,掌控全球艺术市场话语权,吸金能力自是非比寻常。“中国炒菜”固然吃香,但西餐的“花头精”在国内照样大有市场,卖点多多。中国现当代艺术之外,西洋艺术、印象派及战后大师绘画、珠宝名表、红酒雪茄、奢侈品乃至游艇豪宅等等名目,同样能让臂大拳粗的国内豪客们看得眼花缭乱,慷慨埋单。至于展览展示、艺术顾问咨询、教育培训和其他周边服务,则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如今老大进场,南北夹击,重洗国内市场格局在所难免。凡是到过英国,冬天见识过许多英国老建筑门口至今还烧两盏瓦斯灯的人们,根本不会担心他们日后在中国所摆的种种英伦排场。即使开局或许并不顺利,但长期来看带给市场的正能量肯定乐观。
记得1994年的开幕展上,资深记者李坚问戴威治,希望何时开始大陆拍卖业务。戴威治一脸自信,表示佳士得进中国,有备而来,可以等二三十年。当时大家听了,都觉得无法想象。现在二十年不到即得偿所愿,不能不佩服其高瞻远瞩。
“狼”来了,中国拍卖业正式进入短兵相接,开始与“狼”共舞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