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董梦阳表示:“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炒所谓的‘潜力股’,觉得某某就是未来的张晓刚、方力钧,现在买这些作品等到画家成名之后,他们早期作品的价格就会翻几倍。这个逻辑没错误,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你发现的是不是真正的艺术?换言之,这个苗子是否真的是你认为的那个好苗子?我在美院读书时,全校有200多个学生,现在至少有2/3的人没有从事艺术,何况今天那么多学美术的,你怎样去判断他的艺术生涯能走多远?这需要具备真正专业的眼光,而不是拿‘潜力股’的幌子去忽悠人。所以西方的画廊都会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和艺术家去代理,这跟钱没有关系;然后再热情、真诚地去推广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向别人介绍他认为好的艺术。”
“拍卖行直接进入校园征集学生的作品,可以说是为迎合市场与藏家的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在艺术品市场回调的过程中,高价格的艺术品被人们认为风险越来越大,而发现高艺术潜在价值、低市场价格的作品与艺术家,就成为拍卖行为迎合人们需要而发掘新艺术家的一种市场营销行为,但这种行为对于越来越短视化、越来越功利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无疑是火上浇油,在很多时候甚至是误导。我们知道,学生的习作与成熟艺术家的作品,是两种不同的作品状态,其价值当然是相差巨大。价值发现的前提是艺术与文化内涵的发掘,而不是抱团依靠拍卖行推高价格。”西沐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学生作品的价值。
过早进入市场——是“福”,还是“祸”
对于尚未毕业的学生艺术家而言,过早进入市场很可能会使其在短期内就达到“名利双收”,但从长远来看,没有扎实的学术造诣和市场认可作为基础,是否会影响其日后的艺术创作,甚或艺术生涯?
“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市场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认识市场,也可以有限度地改变学生的生存条件;但过早地参与市场的危害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是干扰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深度与秩序,易被市场过早地定义风格,跟着市场走,迷失自我的艺术追求。即使这些都可以克服,学生也易被揠苗助长,一旦市场成功,就难免应付市场,过早在市场的追捧中消解专注艺术的能力,难以达成应有的艺术高度。所以,我认为,作为在校学生,重要的是学习与探索的广度与深度。当然,也不能回避市场,进入市场,首先要回归画廊,其次是机构,不要一下子就冲向拍卖这一定价平台。有时,爬得越高,跌得越狠。在奔跑之前,最好先学会行走。”西沐表示。
“假如一个艺术家将艺术作为终身职业的话,就意味着他不仅将追求艺术作为终身志向,而且将艺术活动作为谋生手段。既然职业艺术家迟早会与市场发生关联,早几年或者晚几年,并非大不了的事情。从本质上讲,艺术家只要介入市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青年艺术家当然可以不过早介入市场,但当他有朝一日走出‘温室’时,就能自动处理好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吗?我看未必。不是说你躲得越远,躲得越久,就越能从容面对。这只是‘鸵鸟心态’。”对此,马健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反过来看,我倒认为艺术家早点儿介入市场有一大好处:帮助青年艺术家早点儿下决心,你到底要不要走职业艺术家之路?今天的美术类专业大学生数量非常惊人,很多人也只不过是为了通过艺考走捷径,但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职业艺术家。不仅如此,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艺术天赋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比努力更重要。不是说你矢志不渝地为艺术奋斗终生就肯定能成为一二流艺术家。早点儿认识到这个问题显然比始终心存幻想,耽误终身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