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级市场格局——优者胜劣者汰
有业内人士把香港的艺术市场形容为“战国”局面。随着越多拍卖行的涌入,好处已经显现。所谓“人多力量大”,拍卖行多了,蛋糕的盘子大了,世界各地的藏家也都来了,艺术市场带来的传播效应也相较之以前放大。陈楷逊认为,到目前还有很多人觉得拍卖只是有钱人“玩儿”的地方。殊不知,钱多钱少都能玩一把。越来越多的拍卖行的扎堆带来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的艺术品,也给了买家呈现非常多的选择余地。然而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已然压迫着这个不大的地盘。当香港苏富比刚刚结束春拍,嘉德、保利在不久前敲下第二槌的时候,拥挤不堪的香港地域狭小、费用昂贵的弊端便暴露无疑。“香港的地方很小,会场越来越难定。我们不仅需要跟一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去抢饭店,也要跟其他拍卖公司去抢场地。我们现在都在给饭店业打工!”张增伟稍显无奈却又不无调侃地说。
分析今天香港二级市场的格局。首先,自然是两家国际拍卖行。在上世纪70年代时候,国际拍卖行苏富比首次进驻香港并举行了第一次以传统瓷器为主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当时正处香港艺术品市场萌芽期,这场拍卖会不仅带来了新的交易模式,同时也翻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新篇章。80年代,佳士得也落户香港并举行拍卖会,两家国际拍卖巨头的参与和比拼给香港艺术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生机。
也正因如此,艺术商人们普遍认为香港艺术市场今天的地位和苏富比与佳士得的进入有着直接关系。而苏富比、佳士得亦在香港打下了比较深的根基。苏富比亚洲行政总裁程寿康坦言:“我们欢迎一切良性竞争。无论是传统艺术项目还是奢侈品类,苏富比都还保有一定的优势。”而两家国际拍卖行目前的这份“优势”是后来者在短期内很难超越的。
除此之外,其他外来“客人”是也以各自的“特色”取得一席之地。邦瀚斯、罗芙奥、天成、伊斯特等拍卖行亦算是成功在香港市场顶起一片天。如果拼规模、成交额,他们显然距离苏富比、佳士得还有一段路程,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与他们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特色空间有关。例如罗芙奥一直以现当代及二十世纪绘画见长,并以拥有广大的台湾客户为基础;邦瀚斯则是首个将威士忌带入拍场的拍卖行。
两家大陆拍卖行也算是“外来客”,入港不足一年,尚处摸索阶段,但他们在大陆的多年发展,人才、技术的储备以及规模上的大而全足以支持其来港一展身手。在国内已经是数一数二,对外“侵略”便成必然,嘉德多次表示,来香港的主要目的除了开拓海外市场,更是向国际拍卖行学习其两百多年的行业经验。
香港本土也有很多拍卖行,例如:香港富得、聚珍等。这些拍卖行并没有什么影响力,鲜为大陆同好知晓。据香港当地的艺术商人介绍,这类的拍卖行,一般说来都是做中低价位的艺术品,和那些国际拍卖行完全不走同一条线路。所以成了香港本地商人和大陆商人“捡漏”的好地方。“本地的这些(规模小的)拍卖行,无论是拍卖还是拍卖行本身,稳定的不多。好多公司就是征集到就拍,征集有困难就索性不拍了。但是之所以也能博得一小块生存之地,主要原因是每家都有其自己一定的渠道。
超大的艺术盛宴在香港摆开后,激烈竞争亦是不可避免,而香港的二级市场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业内普遍认为,众多拍卖行的陆续进入并不会在短期内给香港艺术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3-5年之后,必定会有一些优胜劣汰,谁走谁留基本就见分晓了,再长一点时间,新格局即可见分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