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艺术行政:把文化创意当市场项目经营“艺术中介”直通香港商业文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11 16:04:59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2年12月,由香港设计大使主办的D etour展在前湾仔警署举办
 

在一个什么都可以“卖”的时代下,“艺术”这个被艺术馆、博物馆供奉起来的、曲高和寡的事物是否终有一天也会被摆上销架?如今,大多数内地人仍把艺术摆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位置,而一河之隔的香港竟开始酝酿“卖艺术”、“销艺术”的大胆动作。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艺术更加贴近商业,甚至让艺术有了被“明码标价”进入市场交易渠道的机会。而众多艺术售卖现象呈现的是,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香港,整个艺术市场的交易链中,“营销”这个中间环节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作品生产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

而能把艺术“销”出去的人才,可以用一个崭新名词归纳———“艺术行政人才”。这个称谓,在今年3月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 E )工商管理学科的展贸及文化事业管理高级文凭课程启动仪式上被重点提及。按照与会专家的通俗解释———“艺术行政人才”就是能用工商、经济、营销、管理知识把艺术“S A LE”出去的人才,这批既具备艺术鉴赏能力,又深谙营销之道的综合人才,将在未来的时日里轮番演绎“卖艺术”“售艺术”的高潮。

文化创意产业膨胀发展,催生“艺术行政人才”需求

一说起“文化创意产业”,人们就往往联想到宏观、晦涩、生硬的官方辞令。它是近年内地官方高调推进、红头文件三令五申的重磅动作,同步实施这一宏大规划的,也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只是,“文化产业”在内地所对应的典型景观,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创意园区、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创意文化企业,而在香港那头,则是从“艺术营销”、“艺术推广”、“艺术传播”等细节领域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刺激“艺术”这个看似曲高和寡的事物产生经济价值,让创意与资本齐飞共舞。

庞大的文化产业规划显然离不开专业人才团队的扶托。今年1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其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应艺术团体和机构蓬勃发展之趋势,特别是西九文化区多个文化设施分阶段落成,对于艺术行政人才的需求愈见迫切。为此,特区政府将拨款1 .5亿港元,在未来五年加强培训不同资历的艺术行政人才,为他们提供实习、进修及多元化的专业培训机会。这大抵是“艺术行政人才”在官方文件中的“处女秀”。

为什么培养艺术行政人才竟被纳入到了特首的施政纲要之中?这或许要从香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找寻答案。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已跻身于香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与发达国家的数据愈发看齐。如今,香港已发展出一套涵盖文化艺术、电子媒体、设计、服务等几个大门类,囊括艺术品、古董、手工艺品、音乐、电影、表演艺术、数码娱乐、软件与电子计算、广告、出版印刷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产业系统。包括本土、内地及海外,超过2000家文化创意企业组成了鼎盛的香港文化产业阵容。如此急速拓增的规模,自然会导致相关人才的供不应求。

不过,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不能仅仅用官方的显赫条目、统计机构的冰冷数据来描述。香港创意产业不求“大”而求“细”,各种细节片段映衬了香港创意产业更逼真的写照和面貌。譬如,与艺术相关的中介推广机构、中介传播机构,康文署、旅发局等部门主导的“公共艺术计划”等等正是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成熟度的微观佐证,又如传统的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文献库等等,已经孵育了一批数量庞大的导览队伍、推广人、策展人团体;画廊中的艺术经纪人、艺术营销人成为艺术新锐们趋之若鹜的“伯乐”,甚至连太古城等商场、shopping m all都会有专门策办艺术展览、艺术论坛的工作人员。这些新的“艺术角色”,显然都可以归入到艺术行政人才的就业出路之中。

艺术行政人才看重的是艺术与行政的结合。故而,艺术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更大价值的部分或在于与艺术有关的行政、管理以及推广上。不难想见,文化创意企业、园区、产业链所对应的就业机会,并非那些在创作上具有精深造诣的艺术家所能享受的,反而,是那些善于把“曲高和寡”的艺术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跨界达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增的最大受益者。

但一个令人纠结的现实是,精通艺术,而又同时具备行政眼光、营销眼光的“跨界达人”实在是太稀缺了。正如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学术总监祁志纯所述:“目前,香港许多‘艺术行政工作’实际上是由不懂艺术的营销者来担任的,或者是由精通艺术创作但不懂营销的艺术家来兼任,可是兼而有之的人实在太少。这也是开办‘艺术行政人才’相关课程的目的所在。”

“卖”艺术需要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的综合知识

“艺术,也是可以拿来‘卖’的。现在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卖’的问题。”

香港资深设计师、艺术推广人Zasky的话,实际上道出了“艺术”与“商业”关系的新理解———所谓“高高在上”的艺术,它也只是“有价之宝”,需要借力于推手,激发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当下香港,几乎已经默认“艺术”与“商业”不再冲突,相反,“艺术”与“商业”的有机联姻,正是香港各界专家学者争相探索、尝试的领域。

那么,“艺术怎么卖”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到底有没有传授“艺术售卖”之道的培训机构和课程?据祁志纯透露,香港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均开设了比例不下于15%的艺术鉴赏课程,但这些班级只解决了“艺术怎么看”。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的课程在香港也很火爆,但它们解决的是“商品怎么卖”,始终不能把“艺术”和“卖”同时挂钩起来。所以,如今不少在香港从事“卖艺术”工作的行政人才及营销人才,实际上都有些“外行”。

“卖艺术”不是闭门造车地画好了作品等待买家上门光顾,而是要用展会、展览等形式主动推广开去。“譬如,交给你策办一场文化展览,你能否准确估算经济成本?保安、火警、展品存放、嘉宾邀请你能不能做到毫无纰漏?你能否顾及到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及创意,拟定符合其中寓意的策展主题?如果商业机构要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展览,你又能否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祁志纯所抛出的数个反问,实际上就是“艺术销售”的细节问题和实操问题。没有一定的案例分析、策展实践、艺术鉴赏、文艺理论能力,没有跨界“艺术”和“市场”两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又怎能成为精通艺术营销的优质推手?

从事艺术营销,“火眼金睛”的艺术品估价能力也属必备本领。香港当代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巢锡雄表示:“从事艺术经纪、艺术营销,需要对艺术品交易市场有深度理解,譬如,什么样的作品值多少钱,什么样的价位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其中如何估价及使用何种说服、谈判技巧等等,没有资深经验很难拿捏。”

“策展人”思维也是艺术营销环节中调度资源、整体把握的关键素质。“怎样根据艺术品的作品特性构思某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去搜集同类作品、调度相关资源、整合优势条件、规划相关的艺术家团队……一旦涉足于艺术行政领域,恐怕就要像‘策展人’一样工作,构思上述问题。全面的艺术行政人才,需要通过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市场等多个层面的考验。”香港赛马会鲤鱼门创意馆总监高宝怡如是说。

也就是说,要想把“艺术”视作一个市场项目来经营,当成商品一样来销售,它的操作者还得是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全能高手。艺术行政决不是像普通行政工作那样,按部就班地沿着常规流程操作,它是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策展学、美学、哲学、管理学等众多学识聚焦一身的特殊角色,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艺术营销体现商业文明,香港进入“中介消费时代”

如今,香港的贸易市场、公共推广市场中,“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消费品”。“艺术消费”成为众多商场、公共场所装点门面、吸引顾客的重要噱头,很多小型饰具也纷纷搭上“艺术”的班车,一些普通的工艺品、礼品镶上了名家作品的图案,或是被某个著名设计师、创意师做了局部的修饰之后,立刻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价格倍增。而有了艺术展览的烘托,商场也逐渐积蓄了一批“铁杆粉丝”,不定期登陆商场的艺术互动节目,也成为人流量的忠实贡献者。种种迹象表明“艺术营销”已经成为香港商业文明的新生特色。

“卖艺术”、“销艺术”如今已是香港人熟知的概念,这不仅仅烘托了“艺术消费”的成功,亦是“中介消费”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甚至已经进入了一个‘中介消费时代’。”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余国柱道出了点睛之句。

“香港艺术营销市场滋生了许多‘中介’角色。其中最典型的职能,就是将‘艺术家’这个小众群体与‘社会’这个大众平台衔接起来,艺术才能产生‘销’的效果。在这个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时代,很多工作都被拆分为细微的片段和流程,比如艺术家就专心致志于创意创作,而管理人、营销人就一味挂念经济效益,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分散、隔离、‘隔行如隔山’的。它们之间需要‘中介’进行衔接。否则,艰深、抽象的艺术品、艺术理念不可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中介人’既可识别艺术品的核心创意价值,又能将艺术作品通过市场化的包装模式提高价格、档次。”余国柱补充。

而这种“中介性”并非艺术界独有,它实际上可以辐射、覆盖到香港的整个商业体系、营销体系之中。Zasky敏锐地发现了这点。“‘艺术行政’实质上是‘艺术中介’的一种表现,但不止艺术界,整个香港的商业文明体系之中都特别需要‘中介’。卖房子需要房屋中介,找工作需要猎头式的举荐中介,一些核心数据库、资源库的掌握者同样需要相关的‘懂行中介人’来进行委托营销。‘中介消费’几乎可以泛化到任意一个营销领域。过去,人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钻研、打磨,具备某项专业技能即可立足,但按照‘中介消费时代’的人才需求,处于交易链中间环节的推销角色,反而比产品的原创、产品的终端更重要。”Zasky认为,这也是香港商业市场、产业市场从“细分”重新走向“聚合”,从“割裂”走向“搭配”,向另一个成熟阶段靠拢的标志。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影响香港商业格局的“中介”,还不止“艺术行政人才”这一项。如《中国画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江福全所说:“以后,随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可能还会出现‘学术行政人才’、‘论文推销人才’等新角色,再晦涩的东西,也会有通俗化的表现形式,有接近大众的传播方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