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设计之路”怎么走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1 15:57:08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近年来,上海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2月,上海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中第七个以设计为主题的创意城市。

  “设计”已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词汇,已从产业层面扩大到城市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上海的发展应该向 “渗透于产业、浸润于城市、服务于生活、来源于大众”的设计之路转型。设计之路起始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产品消费已经突破了功能性的简单范畴,拓展到对产品外观、包装、品牌,以及它所传达出的品位、感情、观念、故事等的观念价值和视觉意义,文化附加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样的产品,它们在功能以及制造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却可能由于设计的差异而导致在终端市场上的售价相差数十倍。

  正如英国设计家保罗·雷莱斯指出的:“在竞争性增长的世界里,工业化国家进入几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同一类产品的阶段。这时,设计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上海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长三角腹地,与传统制造业对接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都是上海潜力巨大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 2011年,上海专门颁布了《关于促进上海市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促进重点产业的设计创新。在政策的推进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强劲态势下,设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借助于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上海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一批制造业企业向设计企业的转型,实现上海从 “设计进口”到“设计输出”、从 “加工制造基地”到“创意设计基地”的升级转型。设计不仅仅是改造城市的工具手段,更能通过强化城市的地域文化符号、塑造主流设计价值观,来影响城市精神文化。这种浸润于城市的 “大设计”发展理念,跳出了单一设计产业的局限,旨在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全方位推进设计发展的战略部署。

  “设计之都”带给上海一个新的城市定位,创新、创意的核心精神和理念植入为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城市融入了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新风尚。同为“设计之都”的韩国首尔与日本神户,在 “设计根植于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上值得上海借鉴。首尔的特点是 “于细微处小中见大”,它的设计如空气一样随时随地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首尔的众多设计者中,有学生,有家庭主妇,也有明星模特。为此,首尔专门提出了 “4U”的核心理念,即广泛的(Universal)、独特的(Unique)、无处不在的(Ubiqui-tous)和取决于你的(byU),并自2007年开始着手“城市画廊”项目,推进“首尔之色”和“首尔字体”,以增强城市识别性。而神户的特色在于“顶层设计”,它把对设计的认识和理念充分融入到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从“空间的设计”、“经济的设计”和 “文化的设计”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提高生活层次的设计”、“发挥个性与魅力的设计”、“振兴发展经济的设计”、 “提高创造力的设计”和 “培育精神文化并传承的设计”。

  设计的根本目标在于有效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带动有品位的生活风格。最能直观体现出这一设计理念的,是台湾创意生活产业。在很多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都设立了“创意生活发展中心”、 “创意生活体验中心”,以及 “生活美学育成中心”,大量的创新举动都在于推动 “台湾风格”的产业实验:当一般意义上工业产品讲求物性的、理性的标准科技规格时,台湾更看中以 “人性”为本的设计,强调 “体验”与 “美学经验”。设计在很多时候像艺术一样被局限在特定的人群范围,业界称之为“设计圈”。之所以存在 “圈子”,是由于大众与设计文化形态之间的割裂。而设计的真实需求乃是与社会和大众产生关系,因此,从 “精英圈子”到 “大众视野”是设计之路的必然走向。因此,未来的设计将不再是设计行业和设计师的事情,它会成为社会性、大众普遍参与的行为。到那时,整个城市的设计氛围与生态才算真正成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