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明星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高上了天,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都想用3000块钱买回个未来的“张晓刚”,都想做真正的价值发现者,将艺术家热炒出大钱来。当一切变得事与愿违的时候,大部分藏家开始退缩了,开始思索了,开始迷茫该如何在当代市场中选择。
张晓刚近期推出了一些新作品,但这些新作品的画面形式及表现语言并没有太多突破。
图为2012年“北京之声:张晓刚”个展展出作品《我的母亲》(My Mother)。
如果你记得坚实的学院派画家抢占市场的时代,你一定记得四大天王所向披靡的时代。当代艺术的价值发现虽然曲折,但却壮大了中国藏家的胆子,他们开始追捧,开始投资,有拿着500万元现金排队买岳敏君作品的投资客,也有砸在手里千万元级烫手山芋的外行人,当时的当代艺术作品,易主转手甚至比击鼓传花还要快。那时的当代艺术市场,不谈艺术价值,只谈能卖多少钱。
投资明星画家不如去买楼盘
如今的当代一线画家市场,值得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多数作品呈现出有价无市的状态,出手、入手都不是好时机。虽然张晓刚近期推出了一些新作品,2011年岳敏君也在佩斯北京举办了新展览,但这些天价艺术家新作品的画面形式及表现语言并没有太多突破,一些有卖点的因素依然存在,这种保守创作靠着之前的市场价值作参考,市场及老藏家都不会让这些作品价格低到哪里去。
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岳敏君作品《后花园》惨遭流拍,在中国嘉德秋拍中,张晓刚和方力钧的作品均有流拍现象,王广义三幅作品上拍,其中两幅流拍。“作为在世艺术家,他们作品的价格实在是高得太离谱了。”皇城艺术馆总经理吕立新介绍说,“天价也让艺术家痛苦,卖的高了没人买,卖的低了会触及到一些藏家利益。”当代艺术高价作品的价格争议在“希克的捐赠”事件上达到高潮,加上之前尤伦斯的大量抛售,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带来不小的危机意识,少有人敢在拍卖中接盘。这些明星艺术家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资本炒作的因素,挤压完泡沫后到底还能剩下多少价值,谁都说不好。中国人对这批当代艺术家及作品的认可,没有真正的审美认可,形不成真正的收藏群体,有一部分是跟学术的风,绝大部分是在跟资本的风,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投资房地产。
中国人的写实情结
前几日,某艺术家在微博中对在上海展出的法国奥塞美术馆精品提出观展感想,“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写实绘画是否能够在今天的语境下存在,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解释方式也不能站得住脚,“艺术需要百花齐放,没有哪个流派时尚不时尚、流行不流行,关键是中国油画要画出自己的特色出来。陈腐的写实派已经没有意义了,今天的具象绘画必须有新的精神和表现手法。”某网友回复说。批评家何桂彦也提出,“中国的所谓新写实,只有写实,但没有精神。所以错不在于写实,它只是一种语言手法,关键是艺术家是否有关注现实的态度。”
写实是否有意义,是否老土,关键在于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现画面,优秀的写实绘画,并不只是指简单的现实主义表现。如何在写实绘画中加入当代观念,加入当下的意识,加入自己的内心感触,这都是给写实艺术增加砝码的重要选项。
同样,在市场表现上,写实绘画一直都没有脱离中国藏家的视野,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12年冷淡的当代艺术拍场中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在中国,写实绘画一直有人买单的重要原因取决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传统,很多20世纪60年代生人喜欢王沂东画面中表现的唯美新娘,他们认为画面中的情景勾起的是一种时代记忆,“虽然方力钧、岳敏君的东西值千万元,也有不少批评家提出多么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就是不喜欢,不喜欢那些光头和笑脸,我还是喜欢那些写实绘画。”藏家老王一直根据自己的审美爱好来选择艺术品收藏,虽然没有考虑到升值的空间,但是手里的那些写实绘画,一直在平稳增长中,“现在伪当代太多,不好判断,还不如买一些看得懂的艺术品玩玩。”闲暇时间,老王会去一些画廊、艺术机构逛逛,“现在画写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画廊里都是那些很新奇的艺术,不太感兴趣。”写实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力,创作时间也比较长,在今天的艺术语境下,选择这种创作形式并不太讨好批评家,很多年轻艺术家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实功底,大部分都选择了放弃。
写实绘画是一个比较冷静的板块,也是一个平稳性的收藏投资,它不愠不火,总有一些中国人买账。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坚实的绘画基础是重点,在大的方向上,一些具有时代记忆的绘画作品有望成为收藏热点。
学院内艺术家的市场阵地
1995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艺术家反学院派,当代艺术价值得到肯定、推崇,直到今日,学院派被学术和市场所压制,一些体制内的艺术家开始转变方向。在鲁美某教授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一种是早些年画的偏现实主义的作品,另外一些就得靠今天的当代观念来进行解读了,“不能不变,这个社会、市场、艺术认识都在变化。”他介绍说。
当然也有一些坚持自己创作方向的学院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没有太多的变动,但是关注点却有所不同。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刘小东,90年代的时候学习佛洛依德,创作了一批描绘青春类题材的艺术创作,近两年一直坚持写生式的创作方式,自身坚实的创作技巧并没有完全丢弃,并且加进去一些中国现实的创作元素,其艺术作品在市场和学术界一直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和反响。
现在学校体制内的风格也在进行着一些变革,比如对抽象绘画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的尚扬,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一直有着不错的交易记录。在西方,抽象绘画的拍卖也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种收藏信号势必会影响国内的市场走向,值得关注。
墨守成规的一些学院内艺术家,虽然作品表现上没有那么学院派,但其发展与官方体制靠的比较近,基于早期奠定的市场基础,还是有一些藏家买账的。“比如像段正渠、王克举、白羽平,这些人的画我都很喜欢,他们是艺术院校的教授,一些人也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展览。”某山东藏家对记者介绍说,“另外,在同一个省区内,也有种地方性的跟风和流行性,这个地区的老板和领导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另外一个地区的也一定要搞到一张。”中国太大了,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省市受欢迎、有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曾经被学院派艺术家霸占的市场再次回归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作为多元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这个板块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中端市场,一个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接受能力,另外则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