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审美需求催生外国艺术展引进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18 10:03:3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资金匮乏内力欠缺 美术馆面临重重考验

“最近几年,要借到好的外国作品已经越来越难了,而且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即使身为中国美术馆界的龙头老大,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谈到借展时也常常无可奈何。“西方很多博物馆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以为中国的事业单位很有钱,会要很高的借展费。以前我们在馆际交流上比较对等,但现在对等有点困难。”范迪安说,“从去年开始,中国美术馆与梵高博物馆和一些名家博物馆都进行了交流,他们都有意愿将藏品拿到中国展出,但是他们把展览看成是一种市场机会,这使得我们这些公立美术馆比较困难。”

除了“吸金”外,中国灵活的展览机制和较好调度的临时性展览空间也吸引着外国同行。同时,中国各省市逐渐兴起的美术馆建设热潮和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也为这些作品的展出提供了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只是被动地接受展览,还没有主动走出去策划展览,这不仅是资金问题,还有学术眼光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对《美术文化周刊》表示,国外美术馆的操作程序,一般是策划团队在获得某种线索或判断后才推出或引进展览,他们没有“国界”的概念,通常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作品,这一点值得中国同行学习。

“我们在接触外国展览时,往往会首先判断哪些作品好展出,哪些作品不能展,哪些东西可以说,哪些东西不能说……如此种种,都是比较被动地接收。”王璜生说,“对于一个展览的策划,我们应该首先判断什么对中国当下的美术创作、美术史研究有益,再决定引进哪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而判断它们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现实产生的影响等,如此再来展开对艺术的研究、呈现和理论表述。但中国目前的展览却不是这样。中国美术馆界普遍存在学术主张和学术判断薄弱,学术研究和策展能力不足。”

虽然每个来华的艺术展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争论和评价,也常常褒贬不一,但仍有一些经验可供借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自2006年开馆至今,策划的一系列外国艺术展令人印象深刻。谈及经验,王立梅说,其展览规划常常注重三点,即突出主题、相互呼应、合理搭配。“作为一个年轻而没有收藏的博物馆,世界艺术馆不具备以藏品形成特色的条件,所办的展览因为没有收藏基础的支撑而会显得支离、零散。为了培育个性和特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展览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注意将一些临时展览、特别展览进行有意识的呼应和组合。比如前后推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从莫奈到毕加索’和‘古典与唯美’三个展览,基本将西方艺术史中最重要历史时期的大体脉络呈现给了观众。”

王立梅说,就引进项目而言,国外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表现了较大的热情,交流不存在障碍,但会遇到一些困难。她呼吁:“我们需要有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帮助,需要同行间的协调。比如建立政府担保机制,这可免去大型高档项目的巨额保险费用,这在有的发达国家已经推行。而借展费也需要同行间多加协调,否则容易将文化交流的公益事业推向纯市场化运作,无形中抬高引进成本。此外,社会赞助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也需要真正落实,使更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能自觉乐意地支持文化事业。”

杨卫也建议,国内艺术机构可做一些小的文化交流项目,与其把大量资金集中在一次使用,不如分散开来进行一些小规模、有特色的展览,把艺术欣赏日常化,这更符合美术馆、博物馆的职责和功能。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