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单店经营现半年无交易 业界探索会所经营新模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店里的销售情况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办一次展会却无一成交的尴尬状况。”广州一艺术品机构负责人朱平(化名)多年来一直凭着诚信和回头客踏实本分地做着艺术品交易,但近期“愁云惨淡”的行情令她痛定思痛,不得不做出改变。“今后我们将以前的纯销售模式创新为艺术品会所经营,通过这个平台为会员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加客户的黏性。”记者调查发现,近一年来,艺术品机构“会所化”成为业界发展新趋势之一,但其发展道路则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艺术品会所真的比传统画廊和文物店更“潮”吗?会不会仅仅沦为一个噱头呢?
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
现象:
艺术“老店”求变焕新姿
朱平早年“下海”经商,主营艺术陶瓷和广绣等各类代表广府文化的本地工艺品。几十年来,尽管创业路上布满荆棘,但她凭着诚信和积累的回头客辛勤经营。
商店变会所究竟行不行得通?她认为,前些年行情不错时,国内外的藏家、游客的购买力都比较强,艺术品及资金的流转都比较顺畅,但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等冲击,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变化。“艺术本身是种高雅的享受,以前单纯买卖,形式单一且利润空间有限,现在我和朋友们合伙,将艺术和文化相结合,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交流活动,让原本不相干的行业和资源整合到一块儿,大家在闲暇时也有一个共同的去处,类似旧时老北京的茶馆和会馆一样。长此以往,也能增添品牌的号召力和艺术品的文化附加值。”“‘老店’如何焕发第二春?关键还是要转型。”经营艺术品多年的吴先生也表示,目前很多老牌的文物店、古玩店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艺术品市场要‘虚实结合’操作,强化‘服务’理念,将收藏和消费相结合,或许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探索:
考验机构财力人力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还曾造访部分私人艺术品会所,藏家黄女士就将会所设在广州距离CBD不远的江畔,可谓闹中取静。独立的三层小楼外边亭台水榭、清幽静谧,首层由中、西式家具混搭而成,靠墙的酒窖里收藏着世界各国的佳酿;二楼餐厅和会客室的墙上挂满了名家字画,开放式的吧台和传统的圆桌和谐共存;三楼则是几间客房和阳台,近观江景、远眺市中心,可谓离尘不离城。“我们这种会所强调私密性,只用来跟朋友聚会,不沾经营的边,如果要交易艺术品,去公司谈就好了。”
然而,更为常见的模式是“画廊会所化”。百藏馆负责人戴文辉表示,随着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推广,部分经营其他品类的老板也逐渐开始对会所模式产生兴趣。他认为,收藏者体会和理解艺术品的价值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会所“慢工出细活”的理念正好与之匹配。“我发现许多收藏者在参加完会所的活动后,更愿意敞开心扉、把家里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交流、展示和置换。”此外,有人认为会所多能而不专,但他觉得开设一家像样的会所,付出成本肯定比艺术品商店更高:“邀请专家讲座、组织交流活动,这些都需要花钱。当然,它的经营范围也肯定比古玩店更广,更讲求社会效应。”目前,企业办的会所仍是主流,“画廊会所化”也给它赋予了培训学校的色彩。“绝大多数藏家还需要长期培育,但‘骨灰级’的大腕已经不在此列了,他们更相信自己或‘军师’的眼光。”
专家支招:
经营会所须找准卖点
“国内的顶级艺术品会所一般依托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例如新疆广汇、湖南广电等,因为他们需要凝聚员工精神的平台,玩收藏也体现了整个团队的高素质。”海云轩总裁严君云在受访时表示,现在北方有很多矿老板也开始重视精神享受,砸重金搞自己的艺术品会所。“很多男士退休后喜欢搞个美术馆、小会所陶冶情操,写字、画画、品酒、喝茶、钓鱼,天天有事做,既健康又高雅。”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味追求开好车、穿名牌已经没太多意义了,更重要的是软件,这个软件就包括艺术品收藏。“我曾帮澳门的一名人买过东西,他近几年下了很大工夫玩艺术品,他的家族里也有人喜欢投资收藏,早年买的画现在升值不少。”
“经营艺术品会所,关键要找准定位,找到自己独特的卖点,没有定位等于白忙活。”严君云认为,以前画廊主要靠代理艺术家画作盈利,赚取的代理费比较稳定,但现在有些画家出名了可能撇下画廊了,所以艺术品机构需要不断推新人。“一流的艺术品会所肯定要有大企业支撑,因为搞活动、搞收藏需要非常大的资金量。会所经营起来更从容、更休闲,画廊则更刚性,有可能搞一个画展,也就开幕当天很风光,但后面十天八天或许门可罗雀了。总之,经营会所是一场持久战,它比一般的画廊更注重收藏和分享,因而吸引更多成功人士移情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