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作品百花齐放
2012(第十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艺博会),日前在沪圆满谢幕。据了解,本届博览会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交量突破一亿元人民币。
本届艺博会,油画、小型雕塑、版画仍是各中产家庭和藏家们追捧的热点。如著名艺术家俞晓夫、丁乙、俞中保的作品,被藏家抢先购买;第一次参展的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的10多幅作品,均被买家购藏;被称之为“艺术韩流”的韩国画廊团队,其参展作品的销售情况好于去年。又如,油画大家厐熏琴之子厐均、国画家曹用平之子曹晓明、上海女艺术家赵尔俊之子高可;著名国画家张大昕之女张弛等人的作品,均受到诸多藏家青睐,销售火爆。
此外,首次参展上海艺博会的百雅轩艺术机构所带来的吴冠中、王怀庆等人的版画,同样卖得甚“火”。而由本届上海艺博会的主题雕塑作品《孕育辉煌》的代理者———罗浮紫艺术典藏推出的限量版小型雕塑《孕育辉煌》及其大型雕塑,都吸引了不少客户购买及洽谈收藏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不少中外画廊推出了一批为白领“减压”的艺术品,如琅琴艺术和华氏画廊分别推出的周春芽与何娟的“艺术玩具”;中国艺术品网推出的青年艺术家顾汀汀的版画等,都受到白领人士青睐。
作为一位参加过15次上海艺博会的“老客户”,上海索美画廊艺术总监黄一士表示,“走了这么多地方,还是觉得上海的市场最成熟。”这些年,黄一士的“艺术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最后扎根在了上海。在他看来,上海艺术品市场的规范性、包容性、公平性等特点,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而这些特点自然也体现在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艺博会上。
低价艺术带动消费市场
今年上海艺博会的主题是“收藏艺术,点亮心灵”,其改变了以往单纯号召财富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艺术品收藏的“心灵慰藉”功能,即注重艺术品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与改变。
上海艺博会新闻发言人王安桅表示,“本次博览会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艺术品投资者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艺术品投资;二是希望能够引导具有经济实力的‘年轻精英代’加入到收藏群体中来,使他们的志趣与生活方式得以丰富并完美,在艺术品收藏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与恩泽。”
据本届上海艺博会的很多参展画廊反映,以往来参观艺博会的人群中,往往是老客户先下单,今年则经常是新客户先出手。在这些客户群体中,很多是以前从未接触过艺术品收藏的中产阶层人士,他们出手较为果断,尤其是价格在3万至5万元的作品,最受该群体欢迎。而那些具有收藏经验的藏家,则显得较为理性,大多要“货比三家”后才下定单。
与此同时,记者在博览会现场注意到,很多尚不算知名的艺术机构,尽管并未推出“名家大作”,却也“战绩斐然”,有的小画廊的成交量竟达到了30幅。对此,台湾资深艺术顾问陆洁民指出:“这种现象说明,上海艺博会正逐步实现从促进艺术投资向扩大艺术消费转变,这才是真正地培育市场。”
的确,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天价”作品的诞生,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关注这一领域的目光。随着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品高仿真复制、艺术衍生品等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艺术品消费的大时代愈行愈近,艺术正在揭开神秘面纱,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而反映这一现状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大量中低价艺术品的面市。
据了解,早在1999年,以“买得起的艺术”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就在英国伦敦诞生。发展至今,伦敦的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已经扩大到有120家画廊参展,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海外廉价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庞大。在这个博览会上,艺术品的价格都在3000英镑之内,能广泛为普通人所接受,买家能在博览会上买到油画、摄影、雕塑、版画等各种当代艺术品种类。
而海外廉价艺术品惊人的交易量,让更多的国内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一些画廊有意或被迫开始经营价位比较低廉的艺术品;一些艺博会专门推出了“买得起”的艺术品项目;某些拍卖公司瞄准中低价位的作品进行拍卖。总体来看,当代艺术生态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开始涉足低价艺术,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富裕度的提高、住房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开始把购买艺术品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有品位的象征。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购买艺术品的行列,参与调查投票的人中,实际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72.97%,10万—100万元的占21.62%,100万元以上的占5.41%。在参与投票的人中,已经买过或者有计划购买艺术品的比例高达89.19%。显然,这部分人群已经或正要成为中国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军。
虽然这项调查还显示,大众一般会拿出收入的10%购买艺术品,这一比例占到67.57%,而愿意拿出收入30%以上购买艺术品的,仅占8.11%。但不言而喻的是,艺术品市场在经历收藏、投资的发展阶段后,作为艺术市场金字塔最底端的、支撑艺术市场持久健康发展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正在兴起,艺术品已经开始跨入消费时代。
配套法规缺位制约发展
尽管“艺术品消费”的呼声颇高,但不可否认,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暂时缺位及信用问题等,仍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不久前,在北京市政协举行的2012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谈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法规,也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加之有关艺术品交易和市场的规范、管理、监督相对滞后,立法层次较低,制约了各种管理部门的监督,这也使得艺术品市场上的投机气氛浓厚,造假、售假、拍假、假拍乱象难以杜绝,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关宇表示,中国关于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法规多年前开始走上立法历程,然而历经多年,这一法规目前仍未出台。有健全的法规,艺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有保证。否则,缺少规矩的新兴行业将面临巨大的“瓶颈“制约,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关宇透露,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核心地带,北京率先开始探索健全与艺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艺术品市场立法纳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计划,以期艺术品市场尽快走上法制轨道,在法律约束下健康有序发展。
关宇指出,除了立法滞后这一瓶颈,艺术品市场还存在许多“硬伤”,如一些当代艺术格调不高,影响了民众对艺术品的印象;拍卖行过于火爆,画廊却“发育不良”,使得市场结构严重失衡;行业缺乏自律,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不够规范,专家权威缺失等。
为治疗这些“硬伤”,关宇建议,应推广当代艺术品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当代艺术品数据库”,确保作品的惟一性、真实性、合法性;建立艺术品市场信用体系,将有售假、欺诈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改善画廊这个一级市场的政策、税收环境,使其规范化、品牌化,培育优秀艺术家;加快艺术品评估、鉴定、物流、保险、仓储等要素市场建设;建立从拍卖交易、画廊经纪、销售、展览展销,到进出口、鉴定评估、产业聚集区等各个交易环节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