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网络拍卖一直处在监管空白状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8 09:33:32 | 文章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市场价格并非是艺术品价值的唯一绝对体现,但中国拍卖市场依然仅用了3年时间便跃升至全球艺术品拍卖收入第一位。当毫无悬念的成为第一之后,拍卖公司便开始为货源发起了愁,有实力的拍卖公司开启全球寻宝活动,一些名气不够大的公司也努力开拓新的货源,由此带来的当然是资源的竞争。同时,在对实力买家的态度上,拍卖公司变得更加恭敬有礼,尽管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总是拖欠货款。

与此同时,一些有心的藏家也开始全球各地的跑,只为了搜寻心中最爱的那件宝。一方面是拍卖公司拼命的往国内带东西以满足日益膨胀的购买需求,一方面是顶级藏家不满于国内的购买环境纷纷去国外“捡漏”,在两种势力的拉扯中,第三方的势力诞生了,这就是网络拍卖。

试想一下,你不必经历拍卖现场的紧张,不必花费金钱时间千里迢迢地只为参加一场或许会空手而归的异地拍卖,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内轻轻一按鼠标,便可根据出价最高而获得自己心仪的物品;最关键的是,永远会有你想不到的东西出现,货源不再是问题,这就是网络拍卖创造出的奇迹。随着因特网一日千里的发展,网络拍卖已成为国内个人贵重物品交流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竞得心头所好之物。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网络拍卖虽然便捷、高效,但安全和信用仍是限制网络拍卖发展的瓶颈。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艺术品交易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artnet.com作为全球首家在线竞价拍卖网站正式上线,经过10多年经营,吸引了超过91个国家的39000位艺术家的166000件现代艺术作品在线展出和交易,成为行业领头羊。

在artnet网站的带动下,美、英、法等国家的艺术品资讯网站也往往采用与拍卖行、作者、买家建立资讯平台的方式间接进行艺术品的买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0年9月,在纽约佳士得“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拍卖会上,一件古青铜酒器连盖方彝,通过佳士得即时网上竞投服务以330万美元成功拍出,据说创下了佳士得网上竞投的最高拍卖纪录。

在国内,10多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涉及艺术品交易的网站。以嘉德在线为例,2000年6月嘉德在线正式开通,其首开中国收藏品网络交易之先河,每日推出2―4个拍卖专场,365天不间断地推出中国传统书画、古董、工艺精品等拍卖专场,吸纳了大量传统藏家。与嘉德拍卖动辄上亿元的天价拍品相比,嘉德在线主打低端艺术品市场。在网络上拍卖的艺术品,单价基本在10万元以内,参与者主要以白领阶层为主,年龄大约在30―45岁之间,这群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光顾画廊、拍卖公司,而在线拍卖满足了他们对艺术品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利用网络在线交易艺术品的方式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网上拍卖公司组织拍卖,将作品确定最低价或无底价,然后进行在线拍卖。二是网上信息拍卖,即网上拍卖公司只提供交易平台而不直接提供拍品。三是作者将作品交给网站,在网上直接买卖交易,卖出后分成。四是网上画廊,尤其3D虚拟画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艺术品在线交易的格局。五是由相关协会组织搭建平台,如2011年4月初,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络拍卖平台正式上线,并公布了《中拍协网络拍卖规则(试用版)》,正式开始招揽拍卖企业入驻,成为国内首个由行业协会组建的全国性统一网络拍卖平台。随着这些平台的逐步搭建,艺术品网拍将渐成气候。

与之相对的是,网络拍卖的风险与陷阱也不少。首先,拍卖网站主体资质认定难。从我国现行的《拍卖法》可以看出,一个拍卖活动的主体即当事人由拍卖人、委托人和竞买人组成。但是在网络拍卖中,委托人和竞买人的联系平台并不是拍卖人,而拍卖网站往往只是提供一个拍卖的场地,即网络空间,并不直接参与买卖双方的拍卖行为,因此,网络拍卖其实是在没有拍卖人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主体方面缺乏合法性。

其次,艺术品的真伪鉴定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几乎大部分拍卖公司在拍卖前都会做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声明,以此规避可能将承担的法律后果。尽管目前有些网络拍卖平台是依托本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拍卖公司而创建,但是仍然不能排除拍卖平台也可能出现假货。

但是,不论是艺术品投资还是电子商务,都是有着巨大潜力的行业,它们的结合没有理由不火爆。因为未来潜在的买家、卖家、艺术家都是在网络“笼罩”下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线上”模式不仅不构成挑战,反而亲切无比。而艺术品交易网站看重的正是这种潜在的未成型的市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