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美国艺术品市场的潜规则(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07 14:58:10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助手们的“黑暗记忆”

  毋庸置疑,成名艺术家们的“放手”为刚毕业、尚为生活挣扎的艺术系学生提供了一些机遇。他们可以跟从知名艺术家学习、实践,或许还能积累一点小小的名气,以后跳出去自立门户。为雕塑家奇奇史密斯工作了9年的助手卡尔 富奇不无辛酸地说:“从学校得到一个艺术学位不能让你出名,你必须找途径养活自己。”

  助手的工作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周工作一两天,持续几个月,也有的人整年整年地做着全职工。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平均每小时20到25美元(约合130到162元人民币)。

  住在美国纽约的画家亚历山大古尔利兹基雇用了几名印度助手。“我不参与实际作画。”他告诉记者。不过每次画作定稿,古尔利兹基会把助手的名字写在自己的后面,给他们开工资和分红利时也很大方。他最得力的助手乌丁将他当做偶像来崇拜:“先生是个伟大的画家,他的画很有市场,我很开心这样为他工作。”乌丁居住的印度古城斋浦尔有3000多名画家,他们都很担忧自己所擅长的传统印度画技法会逐渐消失。为古尔利兹基工作,让乌丁的技法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很多优秀的助手自己成了艺术家后,却很少愿意雇用别人。曾为孔斯工作过一年的助手本韦纳称,即使画廊以多挣钱为诱饵,让他提供更多作品,他也不会聘请助手。“我认为,其他任何人画我的画都没我自己画得好。我对画作的设想无法用语言描述。人们看我的画时,我希望他们看到我实实在在的印记。”在孔斯工作室的日子是他的“黑暗记忆”。“助手的工作没有丝毫原创性,只有画别人设计好的东西。孔斯从不对我们的技术作辅导,他只希望我们为他赚钱。”

  一名叫斯科菲尔德的画家也对记者说:“艺术创作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我只为自己的需要创作,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即使面对市场的压力,“我也不能随波逐流”。

  靠助手创作的作品充斥艺术品市场,也引起了收藏家们的极大不满。美国知名的现代艺术品收藏者贝丝鲁丁说:“我知道,现在有的艺术家用助手。我可以理解因为作品复杂需要帮助,但我确实更珍视那些由画家亲手绘制的作品。”

  在另一位收藏家迈克尔霍特看来,大师笔下的小瑕疵正是他们的“鉴宝依据”。如果发现作品太“完美”,或许就是助手参与制作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走开”。“有一次,一位画家请我和妻子吃饭,恰巧他的助手上前来询问,我们大失所望,从此再没买过他的画。”

  “流水线”和“复印机”

  与国外成名画家雇用他人创作的“流水线”做法不同,中国画家的做法更像是“复印机”。“无名时模仿别人,有名后临摹自己。”这是中国画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画一般分“应酬画”和“精品”,“应酬画”主要卖给画廊和一些倒画的人,其题材、风格基本一样,画家一次性画个几十、上百张很正常。“精品”则主要卖给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家,“应酬画”的水平和“精品”自然会相差很多,价格同样相差好几倍。
  另外,艺术品市场上中国画以尺论价的传统模式沿用至今,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画家的消极回应。有的画家快人快语:“怎么画都是一个价儿,能少画两笔是两笔。”画家没了坚持创作的积极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难以摆脱重归画匠的命运。

  国内艺术批评家朱其的一句话,也许可看作对当前全球艺术品市场最中肯的评价:“当艺术创作成为商品生产之后,画作已经和艺术无关了。”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