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的《贯酸斋〈清江引〉》墨迹镜片,尺寸约为一平方尺。
万君超
前不久嘉德举行的“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拍卖会是香港董桥先生的书画收藏专场拍卖,62件近现代书画共拍得4421万元(不含佣金,下同),成交价最高的是胡也佛《〈金瓶梅〉插图》,成交价360万元;张大千《归牧图》成交价为300万元,名列第二。
书画收藏自古就有所谓的“名人效应”。即同样一件作品,是否经过名人的收藏或著录于无名之人的收藏,在流通的价格上往往会有云壤之别。但在此次“旧时明月”专场中,有一幅吴昌硕《梅花图》的右下角有一方朱文鉴藏印,其中两字稍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在拍卖图录上只能以“刘口口藏”标之。其实这方鉴藏印是“刘少旅藏”四字,刘少旅(斋号“太乙楼”)是香港已故的书画收藏家和九华堂书画古董店创始人。但可惜嘉德公司和董桥先生均未能辨读出来。还好此图后以25万余元成交。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一件胡适先生的《贯酸斋〈清江引〉》(简称《清江引》)墨迹镜片,尺寸约为一平方尺。估价18万元至25万元。文字为:“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遶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贯酸斋的清江引。写给充和、汉思。适之。”如果标点符号不算,共计四十六字。下钤白文方印“胡适”。左下角还另有三行小字:“黄裳留玩。充和转赠。一九八七年四月。”钤椭圆朱文小印“丁卯”,即1987年。所用纸是十二行信笺纸,左下有“晚学斋用笺”五字。应该是张充和先生旧藏的民国笺纸。从15万元起拍卖,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含佣金的123万元落锤。如果加上张充和先生的题字,此件胡适墨迹每字约为2万元。
这是一件有些“故事”的书法作品,是胡适于1956年12月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张充和寓所中所写。1987年张充和回国探亲旅行时,在上海曾与黄裳先生会面叙旧。黄先生说自己也曾藏有胡适的墨迹,但在“文革”中销毁了。张先生在回美国之后就将这件胡适的《贯酸斋〈清江引〉》寄赠给了黄裳。1998年,黄先生因夫人患重病需动手术而急筹资金,就将这件书法与其他的名人墨迹和藏书出售以救急。《贯酸斋〈清江引〉》被书画收藏家潘亦孚购藏,具体的交易价格不详。后来被潘氏刊印在他的《百年文人墨迹》一书中。
此后不久,潘亦孚在香港用《贯酸斋〈清江引〉》与书画收藏家和翰墨轩书画店老板许礼平交换一幅画。据说当时《贯酸斋〈清江引〉》的作价为2.5万港元。后董桥先生见到此件墨迹就请许礼平割爱,许先生拟以原价转让,但董先生却执意要再加价3000元而购下。董先生后来专为此件胡适的墨迹写了《胡适的字》一文,刊登在《苹果日报》专栏上,略述了购藏经过。后此件墨迹还刊印在他的香港牛津版的《小风景》一书中,遂为世人熟知,成为“名迹”。
胡适《贯酸斋〈清江引〉》墨迹,曾先后经过张充和、黄裳、潘亦孚、许礼平、董桥五人收藏,辗转于美国加州及中国上海、香港三地,但到目前为止最大和最后的“赢家”只有董桥一人。因为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此件胡适墨迹获利约四五十倍,堪称“暴利”。但书画收藏爱好者或投资者应该要有理性的思维:像董桥那样书画投资的“成功”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或示范意义。董桥的藏品能够拍卖出高价,绝不意味着你的藏品也能随之“水涨船高”。书画投资失败的惨痛案例举不胜举,只不过是人们永远喜欢传播或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神话”或“传奇”罢了。对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而言,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时间来换取利润或增值的空间。除此之外,切勿作其他的非分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