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冠中先生的《松魂》之前,总有人驻足停留。画中,松干由粗拙的线条游走而成,黑白浓淡严谨有序,笔像洒脱却尽显章法。在9月19日闭幕的艺术北京2010年经典艺术博览会上,西方古典家居、雕塑等艺术品不再是“独孤求败”的市场主宰。与之相比肩的,是一件件散发着浓郁“中国味道”的作品。
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势如破竹:2009年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为212.5亿元。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头戏”——古书画,行情也一飞冲天:随着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尘埃落定,整个市场步入“亿元时代”;黄庭坚的《砥柱铭》卷更以3.9亿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然而,艺术品行情一路上扬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指出,蓬勃发展固然可喜,却仍难掩盖中国艺术界在国际市场中话语权缺失的现状。
知名展览策划人董梦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年他走了40多个国家,几乎参加过所有世界级艺术博览会,他深刻感受到,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效益正在日益显现,很多国际级艺术博览会都出现了中国专场。“但是,在国际艺术市场,我国艺术界话语权缺失仍是不能回避的现实。”董梦阳说。
据董梦阳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策展人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构想,就开始关注以油画、雕塑、影像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并成功地将其发展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支,从而取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导权。而传统中国画和当代水墨画,则长期被排斥于国际主流展览体制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