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于2010年10月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2010年秋季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中,将隆重呈献“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拍卖。此珍藏共有13件超卓御制瓷器,预料成交价逾1亿7,000万港元(估价不包括买家佣金)。据悉,此专拍的第二部分将于2011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的亚洲艺术拍卖周期间举行。
戴润斋珍藏中之八件御瓷乃乾隆时期的巅峰之作。乾隆皇帝为中国史上知名的艺术爱好者和皇族主顾及推动,今次拍卖会上的八件乾隆御制器物均流传有绪,皆可在西方的收藏历史中追溯至十九世纪。
本次专场的最大亮点为一对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元及800万至1,000万港元;此对纸捶瓶为两件独立拍品)。瓶上开光窗内四时花卉纹饰绘画与料胎画珐琅器极为近似,瓶颈的缠枝花卉图案则与铜胎画珐琅器异曲同工,相信它们是出于内宫珐琅作坊,甚或是同一工匠之手。于北京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之纹饰,一般多是唯一无二。成对者之图案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相映成趣,相辅相成。因此两件瓷瓶所绘花卉品类相同,但构图姿态却略显差异。
其余七个瓷瓶出自富丽堂皇的英国庄园——放山居(Fonthill House),为Alfred Morrison(1821–1897年) 所收藏。当景德镇御瓷工匠采纳及熟习运用北京御作坊于乾隆初年开创的绘画技艺后,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备受推崇。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各种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于景德镇更日臻完善。这次拍卖中就有一件尤为精美的例子——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估价:3,000万至5,000万港元),此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艶丽多变,重迭交错,构图精巧,缤纷细致。
另一件仿西周青铜器风格的清乾隆炉钧釉地金酱彩「夔龙拱福」图仿古铜式双耳瓶(估价:1,800万至2,500万港元)则大异其趣。其炉钧釉地呈现斑点状,瓶上装饰浮雕金酱彩描金螭龙纹,令人联想起古青铜器上的青绿锈斑光泽。是次呈献之戴润斋收藏专场,其卓越质素与造形纹饰之多样化,充分反映中国制瓷工匠在其巅峰时期的无尽创思和绘饰风格的丰富多变。
戴润斋(1910-1992)简介
戴润斋先生于1920年代末,在家郷无锡的舅父秦叔开设的古董店里当学徒。凭借天赋的上好眼力和敏锐的生意头脑,未几,他就被委以挑货买卖的任务,开始游走邻近省县城市作采购。1930年代,戴先生移居上海,开设了个人的古董店,并于1932年迎娶张萍英女士。可是此际时局开始吃紧,入侵的日军不断南进,直趋上海,1937年,终于爆发了血腥战事,平静的生活顿成泡影,终于在1949年4月,与家人南迁香港,从此再没有重返祖国。
在中国对外的骨董工艺市场活动停顿之际,香港有限的商机,自然无法满足戴先生的事业雄心。此时他唯有转向欧美市场。1950年,他毅然作出移居美国的决定。
1953年春天,戴先生第一次前赴英法,加入收买古董艺品的行列。他参加了3月24日伦敦苏富比所举办的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e)明代陶瓷收藏拍卖。这位来自纽约的中国人买家突如出手,于这当时被视为最重要中国瓷器珍藏之一的专拍上竞投,并夺得多件最精美的11件拍品。
在1960 和70年代,戴先生活跃于世界各地拍场,此间他已成为战后中国古董艺术界中最知名的古董商人。其时,他参与1963年11月伦敦古董商H. R. Norton专拍,以8,000英镑购入一件极为精美的15世纪配有原盖的青花梅瓶,刷新当时的世界纪录。戴先生透过艺廊致力为财力充裕且有志收藏的人士建构起无出其右的上乘搜藏。其中与他合作最密切的两位可数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与亚瑟•赛可乐(Arthur Sackler)。前者众所周知的个人收藏,现今正是旧金山亚洲艺术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scisco)的典藏菁华;后者经年汇集的艺术宝库,其中大多数则为现今华盛顿市亚瑟•赛可乐博物馆(Arthur M. Sackler Museum)的镇馆重宝。
1982年,戴先生成立了戴润斋基金会。在他的推动下,基金会从资助医学院学生开始,继而进一步赞助一系列的医学研究、美国红十字会及许多相关的慈善机构。该基金会并捐助了多项奖学金给北京大学与台湾的东吴大学。戴润斋基金会将受惠于这次的拍卖活动,并以此承续戴润斋先生的慷慨善心,继续为他的慈善志业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