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的色彩、无序的形状,是网格?是细胞?多样的可能或许正是它在诉说的故事 董鸿景
棱角分明、明朗清晰的三角外形,加之在内里释放的色彩的变化,给人很多想象、很多思考。 王远作
交织的纷乱纵横、晕开的点点墨迹、暗哑的色彩搭配,表达的是作者自由驰骋的思想和无可言说的意味 李妍
在艺术世界里行走,有点彷徨,伴着孤独,我们该到哪里找寻与思想的真正相遇 董鸿景
延伸的禁令,用艺术的深邃眼光观看,司空见惯的也可以变得很与众不同董鸿景
纷繁复杂又略显破败,光碟、电板、机械,搭建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李季
当上海世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时,“第四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也即将亮相上海。借助于国际化的舞台,当代艺术将面向全世界的观众做一次精彩的演出,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走向生活、走近大众。当代艺术,独树一帜地矗立在艺术领域,近期越来越备受瞩目。当代艺术与普通大众间的断层再次成为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重要命题。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堪称“上海当代艺术作品集散地”的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创意园区”,在当代艺术的回廊里,且行且思。
在园区入口,记者遇到了一群刚结束参观的中外游客,他们抱着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希望对此有所了解的心态慕名而来。当被问到是否能理解当代艺术时,他们却纷纷表示,很多作品都太抽象,有些很有艺术表现力,但感染力差一点;有些却直接表达,看完后不是很理解。
面对具有颠覆性、批判性的当代艺术,在夸张的色彩、杂乱的线条和模糊的意向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情感书写和意义诠释,成为普通大众面对当代艺术品时最深的困惑。由此产生的距离感,带来当代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缺席。难道当代艺术的意义就只能停留在艺术语言中,只能让人们“意会”,而不能“言传”么?
“是什么”和“可以是什么”
就像于丹的解读让《论语》贴近了百姓一样,让艺术亲近大众、走向百姓的身边,艺术批评家的“言传”作用不可小觑,同时也任重道远。
接受访问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王远副教授说:“批评家这个称谓在我的脑海里是非常伟大的。他是思想家、艺术家与普通大众的桥梁。”另外,王远认为:艺术家们往往都有些口拙的,不太善于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而批评家要做的就是面对作品并解读出其中的意味,然后将它传达出去。沟通起两种语境,传递艺术家作品中的思想,这便是艺术批评家。
诚然,作为观赏者的观众、读者,对批评家的言论也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他们完全有理由大胆质疑,然后拥有自己的结论和想法,如此这般,观众就已然走进了作品,走进了艺术。
由此,艺术批评家的重要作用或许并不在于告诉人们作品“是什么”,而是还原出作品表现原本的多元状态,告诉我们作品“可以是什么”并引导大众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宽阔的视野走进当代艺术的殿堂。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优秀批评家出现,在当代艺术和普通大众之间演绎流动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