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方寸之中展奇葩 北京保利推出扇面专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0 13:21:5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古代,扇子常被称为“萐”或“箑”,也被雅称为“摇风”、“凉友”或“便面”,折扇则被形象的称为“聚头”。至于其起源于何时恐怕已难追溯。

扇子除具有祛暑扇凉的实用功能外,还是文人士大夫销夏之余消遣品赏的艺术品。作为书画艺术的媒介和载体,其从普通的日用生活品中摆脱其使用功能而逐渐成为艺术品,可以追述到三国、魏晋。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为曹操画扇,而王羲之为老妇人书扇的故事则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后,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便成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也为历代藏家所珍爱,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书画家品题,便身价百倍。

至今能够见到的图像资源和存世的扇面作品中,多为折扇、纨扇或团扇。纨扇流行于唐、宋,多用绢素等丝织品制成,其形制或为圆形或为椭圆形。存世众多宋、元绘画中的小品册页有的就是当时的纨扇。这些纨扇所画内容相当广泛,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畜兽和蔬果虫鱼。

据史料记载,折扇的出现并不比纨扇晚,宋代画史中已有类似于今天折扇的记载,不过它们多来自一衣带水的邻国——高丽和日本,当时多流行于皇室贵胄和极少数的文人士大夫之间。

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和视觉表达方式。它尺幅虽小,但需要的技术难度却较高。无论从构图还是笔墨运用上,都略区别在普通宣纸和绢素上的书画创作。首先,折扇上宽下窄,上下两端均为弧形,因此既要考虑到构图上的位置经营,物象的精心安排和恰当处理,又要考虑到适应人的视觉习惯。其次,折扇因有折痕,所以还要考虑书写时对行距、字数多寡的考虑。最后,扇面多为经过加工的熟宣、半熟宣或绢素,所以在用笔、用墨和水分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折扇的广泛流行是在明代,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好尚,收藏家的收藏热情,画家的创作热情,城镇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等密切相关。从明代开始,不少书画家和文人士大夫擅长并乐于在扇面上进行创作。

《水墨荷花》

王毂祥长洲(今江苏苏州),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善写生,擅渲染,一枝一叶,别具风韵。书学晋人。此幁扇面工写结合,以淡墨双钩荷花、荷叶则用略重墨色点厾,从而衬托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新淡雅气质和脱俗品格。整件作品不施色彩,全靠墨色黑、白、灰的微妙变化,线与面的对比,体现物象的质感、量感,吴门画家追求的书卷气和文雅意趣体现无疑。

董其昌《书法》

晚明艺坛,董其昌无疑是持牛耳者。他诗、文、书、画无所不工。其书法在“二王”的基础上予以创变出新。此幁以行书为主,行中寓草,或连或断,一任自然。章法布局,天真烂漫,于安排中不见斧凿痕迹。笔致苍嫩相间,清新流畅,墨色变化自然。

恽寿平《枯木竹石图》

恽寿平擅画“没骨”花卉,其山水宗元人。此幁据其自跋,树学元代方方壶,山石学曹之白,幽篁学柯九思。整幅画作有赵孟頫、倪瓒等元人枯木竹石之豁散萧澹的韵致。此作虽学元人兼融众家之长,却不失自家面貌,乃其学古而化,汲古以养的典型之作。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