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性艺术市场寒潮里,当代艺术首当其冲,俗称当代艺术“四大金刚”等人的作品价格下滑明显。与此同时,人们俗称的“老油画”却价格坚挺,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于4月4日率先举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其专门经营“老油画”拍卖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由于一举推出了8件来自欧美藏家、首次在拍卖场上露面的拍品而备受关注,其中包括林风眠、朱沅芷、常玉、赵无极等巨匠的杰作。然而,由于老油画的数量少,业内有关专家认为并不存在炒作机会。
“老油画”概念后移
在拍卖场上,那些1950年代以后的画作早已成为“老油画”的主力。以2008年佳士得、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为例,创作于1950年代以前的拍品不仅绝对数量小,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佳士得春拍夜场26件拍品(除2件未标明年代)仅有5件,日场116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仅有2件;秋拍夜场22件拍品仅5件,日场109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仅7件。苏富比去年秋怕的首个专场112件拍品中(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的)仅5件,其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夜场中,与20世纪中国艺术相关的拍品共11件,2件是1950年代以前的作品。即便是在高价成交的拍品中,1950年代以前创作的拍品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在2008年佳士得、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的成交排行榜上,前10位拍品中1950年代之前的只有3件。“老油画”市场已经悄悄转向,从原来时间意义上的民国老油画,转到了风格意义上的经典老油画。
数量少无炒作机会
洪平涛,1983年创办敦煌画廊,后又创建敦煌艺术出版中心,同时也是最早涉足“老油画”买卖的画商之一。从1989年至1995年间,他大量从中国大陆收购老油画,数量累计达3000幅。当年他收购的老油画中有95%早就在中国台湾地区销售一空,买家都是中国台湾地区本土藏家。现在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他发现这些藏家鲜少有人会将这些作品抛售出来,可见他们对于这些老油画的价值认定是多么稳固。他说,的确,在此时艺术市场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下,老油画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确定的板块之一。这个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除了艺术家的作品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外,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大家也都很清楚,这些都与他们作品的价格密切相关。
不过,他也指出,正因如此,市场上才鲜有老油画的精品出现。在欧美市场,经典板块“印象派艺术品”的拍卖一直都是全球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主流拍场。而这样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在中国老油画板块上的。首先是因为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数量本身就不多;其二,解放后的中国环境使得这些早期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不够;其三,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导致艺术家缺少创作材料,再加上毁损和流失。所以,量的问题是老油画市场无法成为主流市场的关键。没有量就没有筹码。而且,这些老油画艺术家应该在美术史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已基本确定,其作品价格也有了参照,所以这些作品的价格是没有人可以左右的。要想炒作它们更是不可能。
散户介入有风险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副教授胡懿勋则认为,目前藏家、投资客将目光投向“老油画”市场还不是时候。他指出,对于现在那些从来没有购买“老油画”经验,只是想进行艺术投机的散户来说,如果他们只知道“老油画”风险低、在当代艺术受挫的背景下或许这个板块是个可以选择炒作的板块的话,他们此时出手就有可能走上被坑的路。他说,散户如果这样零散地购进,未来在市场是没有多少价格上涨空间的。老油画与当代艺术相比缺的就是量,如果后续市场上没有持续的量而只有1、2张作品在手的话,那么发展机会就不会很大,甚至没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经验的散户对于真假和精品的辨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但现在出手还属于如意算盘,只有帮商家抬价的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