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 金棕榈+金酸梅:中国当代艺术2009

隋建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4 21:15:0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隋建国 运动的张力

展出时间:9月6日

展出地点:今日美术馆

投票人:杜曦云、段君、康学儒、李笑男、刘礼宾、盛葳、王春辰、于洋、杨扬

今日美术馆主厅中,三十米长、十五米宽、十二米五高的大空间被分化为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周围墙体上悬挂的弯弯曲曲的钢管通道系统,通道里有钢球在不停地循环滚动和撞击;另外一个部分则是地面上两只直径分别为3.6米和2.3米的巨大铁球,它们在展厅内缓缓移动,不断改变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迫使观众退入围绕展厅的脚手架下。震耳欲聋的声响冲击着观众的耳膜,这些声音来源于脚手架支撑的钢管,封闭在里面的铁球不停地沿着展厅四周盘旋滚动,突然随着一条钢管转折冲出美术馆的墙体,然后又回转到室内,继续无休止的滚动。

艺术家自述:这个展览是针对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主空间量身定做的。在两三年前我看到这个空间时就想过,如果要我在这里做作品,我会怎样做。我利用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呈现出崭新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视觉概念,使观者在进入展厅之前就已经融入到这个展览氛围当中。管道里的球也在运动,你看不到但能听到它运动的声音,并需要去感受它,判断它滚到了哪儿。另外还有两个大的球在运动,与现场观众形成一种互动。其实,就是它改变了观众参观的一种方式。

杜曦云:在一个泛文化的时代,从雕塑的原点重新出发,从静止/运动、视觉/听觉、室内/室外、作品适应观者/观者适应作品等方向对雕塑的定义进行拓展,在对艺术本体性的把握方面很成功,并由此引发出人对存在物的基本感知方式的重新思考。

段君:《运动的张力》突破了雕塑的范畴,基座、展场、功能等正统雕塑因素全部被抛弃,作品并不是要讨论互动或接受美学,而是着眼于对雕塑本体的拓展。

康学儒:如果那两个大铁球原地不动,那所谓的艺术只能算个球。但球一旦动起来,则它不仅要互动,而且还要人动脑子、动身体、动位置、动眼睛;最重要的是它还要动雕塑这个概念。

刘礼宾: (详见末页)

李笑男:一个难以归类作品,在整个并不十分推陈出新的09年当代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作品通过艺术家个人性的艺术实践来思考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问题,拷问了艺术的本质问题。这件作品里面有创造性的智慧和向前走的探索精神,从中得以一窥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所在。

盛葳:隋建国艺术创作关注的核心包括“雕塑”本体,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时间”、“空间”、“时空关系”。“运动的张力”将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把场景与观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改变了美术馆的结构和既定观念。从“雕塑”,而不是一般“观念艺术”中升华出的这种创作结果,鲜明地提示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可能。

王春辰:作品探索了空间、声音和时间感应,将空间意识放大、将声音的感应具体化,成为这件作品最突出的特征,在不可能的环节上进行人的感知实验具有挑战性。

杨扬:《运动的张力》继承了隋建国对时空关系的一贯性探讨,有赖于声音、运动、互动等元素的运用,让参观者主动参与对艺术家选择的话题的思索当中,我认为这是他在方法上与深度上都很有突破性的一件作品。

于洋:一直以来,隋建国的思考和实践游走在学院雕塑与当代艺术之间,其思维理路也代表了学院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努力方向。《运动的张力》对于传统的展厅概念和观众欣赏方式都构成了一种挑战:封闭在展厅内部的铁球不停地沿着展厅四周盘旋滚动,随着一条钢管转折冲出美术馆的墙体,然后又回转到室内,继续无休止的滚动。将室内与室外展示相连接、听觉、触觉与视觉相联通,现场感给观者的冲击和震撼,使其完成了一种概念与体验上的超越。

《运动的张力》现场

《运动的张力》现场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周啸虎
上一页孙原&彭禹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