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美神的呼唤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标题 | 上传: 2011-11-10

第二个就是混沌成内直觉,因为混沌没有眼耳鼻舌,他是靠内直觉,靠心灵去感悟,就是他的心是外面联通的,他看到的不是外在的现象,已经超越了现象进入到本质中。所以他是一种内知觉,所以他重在心意,神领,气息,想象和心灵的内光和意向。也就是像庖丁解牛一样,非物视而神韵也,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庄子说的很清楚,他开始解牛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头全牛,整个的牛,解到一段的时候,后来就看不到牛了。这个过程就像我们你画一个物,开始看见的是物,但后来应该是没有这个物,所以中国画山水里面特别强调中国画论,比如说看山似山,看山又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他的视觉从未进到内,进到内的时候这时已经不是山了,这个中国画论里早就谈过这个问题,看它不是山的时候,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抽象的一个关系,抽象的关系是一个象,象协于形,我们现在一般重形,刻画这个形,但石涛讲,刻画必自毁,你刻画了一个形一定会毁掉你自己。只有象、气、神,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体悟的,用你的新去和它相遇的时候,你才能捕捉到,这就是中国画里最宝贵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学中国画的学生不爱学,为什么呢,太难,这种观察认识,和写实油画去相比,他很长时间没有成就感。要不就临摹一些笔墨和程式,这种状态下,又感觉不满足。

所以中国画学的是一个文化,你怎么认识这个文化。而且这个文化还不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人类共同记忆的文化。它是人类精神的庙宇,你必须住在那里才能体会到这个艺术的本质核心。

所以这里面就需要虚静,静下来,不必烦躁,不必着急,把自己的心灵腾空。所以中国画里面讲空,讲虚,讲静。静是生命里最本能的,静生智。李正道先生他们科学家做过实验,当人静下来的时候,他的大脑的潜层次的意识流就会浮上来。当你不静的时候,是上不来的。人的大脑有浅层有深层,深层的东西经常是被压抑的。虚和静是一个内视,内视自己,内视外在,我们说为什么看山又不是山,这就是看到内在的又不是山,像很多很多,就像吴先生讲的要联想,它又像这样又像那样,什么都像,他看到一个树根,又像这样,又像那样,他看到人体,他认为是五百里大道,看到一个山间上的村落,他认为是饿虎扑食。他用这种联想,来扩展他对整个风景的印象。所以他看的风景经常可以这么说,是看到自然的灵魂,而那个灵魂实际即是自然也是他自己。所以这个过程他是虚静的。对对象是虚的方式,也就是说,用庄子无的视点去看的。所以内自觉看到是一个虚的,无的,这么一个大象的世界。所以老子有大象无形之说,什么叫大象无形?我们可以不停的从各种角度去阐释它,但是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有一条,你是用内知觉去感悟他,还是用我们的视觉去看去领会他。

对于绘画,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在研究语言、形式、风格、创新,大部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其实在绘画里最重要的,在这些之前的审美,就是有一个审美的理想,审美的世界,审美的宇宙,在审美的前面它有一个人类精神的宇宙。这些问题先人们都已经讲到了,但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两个问题扔掉,而直接去谈语言,去谈形式,谈风格,谈技法,谈创新的话,那常常是会绕弯路的,是表面的,是模仿的,是挪用的,是克隆的,是照搬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造假的太多。

上次有一个英国教授和我联合培养博士生,他来到中国,我带他去798看作品的时候,他看了两家就说不用看了。他认为很多都是西方的垃圾,搬过来的,他想看到中国的你们现在的,不是古代的绘画。他说的很直接、很朴实。

吴先生提出过风格是背影,觉得这个风格不是你预设的,也不是像理论家告诉你说你就这样画吧,这就是你的标签。风格是一个生命,他自己长出来的,你自己根本看不见,所以吴先生说那是你的背影,你自己看不见,别人能看见。你的体型和样子,你走路的姿势,甚至你咳嗽一下,你的一个动作,都会感觉是你。你根本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子,他是一个生命现象,生长的现象,他没有任何预设,但是他一定就是你。所以我们现在为了寻找一个风格,进而冥思苦想,出招数,做规划,那种理性的东西太多,太像计算机式的艺术家。这样就会扼杀心灵,这非常像儵与忽扼杀混沌一样,只不过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会自己扼杀自己。自恋、自虐、自杀现象很多。

所以混沌他要我们虚静不要枯燥,要用道的视点体察那些看不见的太极之奥秘。中国人看问题,是一个混沌时候开始,是一个没有分别的,还转的,圆形的看世界的方法,他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圆形的,环转的,没有分别的一个世界,对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就像我们人,你画人体,不管画到什么时候,你的头,你的脚,你的手,所有的边缘的动作合起来一定是个圆。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