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影像·纪录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教师] 学生热衷美术班教课是对教育水准的羞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01 15:37:0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提要:苏老师是北京一所著名美术院校的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考和美术教育,他又着很多独特而犀利的观点,他对社会上美术培训班功利性对美术教育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目前美术高考的标准和方式也认为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艺术中国:现在社会上美术办班的现象非常多,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老师:美术办班非常多是有它的市场,但是市场这里边有些良性的东西也有一些比较消极的东西;良性的东西是说至少有这种诉求,反映出来就是说在艺术设计或者是在纯艺术这几个方向。从培养的这一块它的前景还是不错的,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另外一个比较消极的东西呢就是他直接反映这两年我们考试的方式上有一些问题。等于艺术院校开始有这种应试的训练,应试的教育,而且频频得手,所以它才造成了这么多学校招生,然后也造成那么多考生去学,而且通过职业的这种培训把各个技法分解以后很快能达到这个效果。这样会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在考试的过程当中,从卷面来看,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都是不错的,而进来以后有可能会失望,就是因为这都是应试训练出来的;你换一个方式他没有去表达过的,没有去描绘过的东西可能就会大失所望;他并不是说达到了一个水准,对形式的那种感悟和把握上,其实他没有达到;但他仅仅是达到了一个部分,在某些片面的地方他完全能应付考试,造成了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实际上他把很多真实的东西掩盖起来了,你就不太好判断了。

艺术中国:目前在北京有很多美术学校和美术班,那你认为他们这两者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老师:我认为美术班更功利化一些,像职高还是不一样的,他还是需要确立一种职业的意识,要教一些技能,除了应付考试以外的技能;而美术班就纯粹是为了考试,所以我们很多的学生也在美术班教课,这是一个很头疼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没有抱负,这些学生进来就去教美术班赚钱,也没有想进来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这个东西是不是可以持续的,这些学生也都不考虑。当然我们一说起这事人家会说是在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们需要补偿过去的付出,变得很贪婪。

艺术中国:你是很不赞同这种现象吧?

老师:是的,我是特别的不赞同的,我看到就觉得非常的绝望,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好好去上自己的专业课,这是对我们的教育水准或者是方式的羞辱。这里面是不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些问题,另外呢也有些不良的现象存在着,太想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达到目的。我觉得在以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考美术都得在初中时开始学的,而现在也就一到两年学了之后就考上了,可见应试教育提高了,我估计也是对这些东西的分解,分解之后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就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艺术中国:那这样说会不会导致一些生源质量的下降呢?

老师:生源质量的下降在我们学院倒是不太敏感,我倒是觉得我们现在从设计这个学科来说这两年的生员没有下降,有些还提高了,那是因为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艺术中国:那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文化课这一块对于设计这个专业来说还是很重要,因为在造型这一块是不是应该这样考,还是存在着一些争议,就是这种考法是不是能把人的这个设计潜质考出来,我觉得目前也未必,目前的考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公平至上的这么一个原则,就是说首先你要公平;这么多人想进来就要通过一种方式去筛选,最终的目标只是针对筛选,并不是说来选择这个好的,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考试本身决定了最后的成果。

艺术中国:那针对这些现象,这几年各个学校是不是也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呢?

老师:好象是有,比如说,有些学校的素描的方式就很多样,不是去考传统的石膏,头像,半身像这些东西,我觉得挺好的。因为设计专业未来的方向主要是人造物,就是人工物, 他实际就是针对人的这个创造力,你花那么多的时候去描摹那些自然的对象,到底有没有价值;另外像照相技术早就已经成熟了,已经很普及了。所以这种方式确实应该思考,可能我们来不及思考,但是来不及思考将来会付出代价的,就是可能理解的这种方式在将来培养上面和对学生的引导上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设计类的考试标准应该更加适应设计学院的需求是吧?

老师:对,设计和纯艺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包括对人的要求完全不是一个标准的,另外设计来讲,它的侧重面比较的细致,比较务实,因为设计的使命是要解决问题。而纯艺术不是这样的,它侧重去改变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

艺术中国:这些年学设计的和学纯艺术的学生比例有没有变化呢?

老师:应该是有变化吧,因为有一个阶段,大概在九十年代中期左右学纯艺术的人就越来越少,尤其在我们学院,所以我们学院的设计比较强势,但这些年因为艺术市场比较好了,比例又开始有回升。但是我觉得会很快冷静下来的,以为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不一定需要通过院校,所以有一个欧洲学院的院长,就说他们觉得很奇怪艺术家并非是院校就能决定的,因为他可能要看一个人的很多天赋和努力的程度,这些都是重要的途径。而我们原来中国是比较单一的,艺术家就是要从院校里出来。但这些年我觉得这方面有很多的改变。

艺术中国:国外的院校考试跟我们有哪些不同呢?

老师:那当然是有很大的不同了,情况也不一样,他没有我们中国考生那么多特殊,所以他出的题目层次比较的多,里面设定一些问题,然后有些基本的准则来评审。甚至是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就是你做完一个东西,这里面的道德的东西是不能去突破的,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表达的能力。但是中国这种情况就会很困难,一万多考生有些学院甚至有七八万,那么在阅卷的时候考官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对每个卷面逗留很长时间,不可能都仔细去看里面所解释的问题,只能从大的形式感去判断,实际上这也是考前班所抓的最核心的东西,他训练的那种东西特别容易表面,这也是很多考前班所训练的东西。而国外的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也有环境的条件不一样。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