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异军突起方兴未艾 第六届全国美展水彩画观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24 16:27:0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王维芳

作为一个水彩画爱好者对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命运一直十分关注。去年十月怀着欢庆建国三十五周年的喜悦心情和对水彩画的挚恋南下广州参观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水粉部分。展览会上, 一幅幅技法精湛、风格迥异、充满了生活气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画作,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祖国二四化” 建设的成果和各行各业人民的新生活、新风貌。出人意料的展览效果, 充分显示出水彩画在表现能力上的巨大潜力。纵观这次展览可以看出, 在新老画家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水彩画正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气势, 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题材的突破和开拓

水彩画, 因为工具材料的局限和作画方法的制约难以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微妙的层次关系。所以对于描绘众多人物和浩繁场面是有困难的。因此一般情况下, 人们大都认为它无法深入地反映生活和表现重大题材, 从而, 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为了突破这一局限, 加强水彩画的表现力, 扩大水彩画的题材傀围, 许多画家曾为此做过不懈的努力, 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早在六十年代初期, 我国已故著名水彩画家潘思同先生, 为了用水彩画这一形式表现新安江水利工地机械轰鸣、人声鼎沸的壮阔场面, 进行了反复地尝试和探索。先后五易其稿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工地》这一巨作。一九六三年, 著名水彩画家杭鸣时同志,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 深深地被抚顺露天煤矿那雄伟壮观的景象所激动。经过周密的构思, 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成功地创作了巨幅水彩画《工业的粮仓》此画已于一九六四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可喜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 说明了水彩画的工具材料在表现客观世界、抒发作者感情方面, 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许多作品的作者, 在水彩画题材的突破和开拓上作了进一步的尝试, 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 大大地开扩了水彩画的题材领域。他们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雄裕地证明水彩画极为丰富的表现技法足以适应表现各类题材的需要。

在这次展出的二百幅作品中, 人物画包括无情节的肖像、群像四十四幅, 主题性创作《包括风俗画、历史画四十三幅, 工业题材作品仁三幅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就展出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 完全可以同其它画种相抗衡。

在主题性创作中, 有相当数量的作品,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各行各业人民在“ 四化” 建设中的新风貌。其中许多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结合和完美的统一。陈建生的《试嫁妆》作者以简洁熟练的笔法, 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的新娘形象。以试开作为嫁妆的手扶拖拉机这一富有魅力的情节, 歌颂了农村在婚嫁上破旧俗、立新风, 建设精神文明的成果。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李若的《信息》通过村民对报刊杂志如饥似渴的等待和学习, 表现了农民对科学种田, 科学致富的迫切心情。展现了偏僻的农村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区日东的《新乘客乡, 表现富裕起来的农民一家三代乘坐出租汽车游览特区新城的情景。整幅画面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兴高采烈的气氛。叶献民的《人康物阜》, 作者以巨幅画面展现了党的搞活经济的政策带来的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画面通过二十三个人物的刻划和鸡、鱼、瓜、菜, 天、水、舟、车的谊染烘托, 将交易市场上笑语喧哗、热气腾腾的气氛表现得真实而强烈。在反映城市题材的作品中黄作如的《广厦新篇》, 胡仁樵的《夜雨潇潇》, 或是反映劳动热情, 或是反映渴求知识, 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信心和力量。

还有一些作品, 则如隽永的抒情曲以轻快的节奏抒发了对生活的赞美和挚恋。黄中羊的《儿时的歌》, 描绘的是我国南方农村一个人们司空见惯

的劳动场面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 塑造了四个亲切感人的形象画两通过人物劝势听产牛的动感, 以及形形色色的器物之间格落有致的穿插和呼应产生出一种自然而沙美的旋律, 质扑感人令观赏者产生无有的叫溯和以思。任家棒酌心夙愿》, 描绘的是乡邻们欢送一时年过半百的新婚夫妇的情景。画而精心地塑造了一卜七个性别、年令、经历、情态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作者放弃了表面技法效果的追求而紧紧抓住本质的、内在的、能够长久打动入户的火声一人物感情、性格、气质不放。采川岭为夸张的手法, 深人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旅个人物都刻划得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整幅画面洋溢着诙谐的幽默感和令人哑然失笑的喜剧气氛。使欣赏者玩味无穷, 嚼有余甘。

在肖像画和群像画中, 也有不少感人之作。席跃良的《渔家小妹》黄坷的《阿玲》, 陈秀我的《澎湃》, 张力、陈曦光的布光明的使者》, 朱咏的欢青几》等等, 塑造的当代工人、农民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材中, 关维兴的《冬云》和张潮、金沙的稼我的八月十日》都是成功之作。

许多表现工业题材的作品虽然没有着意刻划人物, 川却以磅礴的气势沸腾的场面, 展现了’‘ 四化” 建设紧张而繁忙的景象。

总之, 这次展出的水彩画作品, 题材内容广泛, 风格形式多样使我国水彩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技法的创新和发展

深入研究各画种物质材料的特点, 从而充分发挥不同画种的表现力, 这是一切画种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水彩画的特点就体现在’ ·水” 和” 彩” 上。“ 水” 和“ 彩” 是水彩画的基本要素, 是水彩画绘制中的关键所在, 也是水彩画研究中的根本课题。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许多长期致力于水彩画研究的画家们, 积多年的实践经验, 在用水用色上功力深厚, 并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如老水彩画家秦威的咤余辉》, 哈定的《塞外风光》, 王信的《深山情》等, 都以不同的风格特色显示出了高深的艺术素养和娴熟的技法功力。陈重武的《古国秋韵》黄瓦红墙的古建筑和枝叶扶疏的老树, 在秋阳的照射下斑烂绚丽。画家通过色调的对比和笔法的变化, 使画面跃动着色彩的韵律感, 别有新意。邓祖仪的《陕西路上的雨色》, 升华了自然美, 把人们带进了诗的境界。画面水色交融, 痛快淋漓, 具有摄人的艺术魅力。宋守宏的喀海港雨后》, 以清新淡雅的色调, 简洁轻松的笔法, 把雨后一尘不染的新鲜气息传导给观众, 使人仿佛可以呼吸到雨

后潮湿的空气。这些作品, 都以其精湛的表现技法和水彩画特有的风韵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任何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 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发明创造后人继承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的。一切画种都不应局限于狭窄的框框而拒绝吸收新的材料工具和新的表现方法。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因循守旧, 死抱陈法是不利于一切艺术的发展的。艺术与时代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前进的浪潮冲击着一切艺术领域。新的时代召唤着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就展出的许多作品可以看出画家们面对崭新的现实生活, 在新的意境、新的情操的感召下, 不断寻求新的表现方法。他们动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手段, 在不失水彩画特点的前提下, 使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如华纫秋的《渔寨传新歌》作者将木炭和水彩巧妙地结合, 利用水彩散开炭沫所造成的微妙效果表现树丛、沙滩和水中的倒影。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可以感知而又捉摸不定的审美意境。达到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刘寿祥的《冬花》, 通过掸粉、掸水等手段, 使画面产生微妙的层次关系, 将细雪纷飞、雾霭迷朦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周锡光的《鹭分作者调动一切手段, 通过喷、洒、点、洗、提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使画面产生了生动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

在水彩画技法中, 蜡笔和油画棒的引进, 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方法, 加强了水彩画的表现能力。这次展出的作品如樊明休的《倚山傍水》、邱光正的《我们是炎黄子孙》等通过蜡笔和油画棒的恰当运用, 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撤盐法是近年来在水彩画制作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技法。它所产生的肌理效果, 对于表现某些物象或造成某种气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能。在展出作品中, 不少画家根据画面需要和创作意图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梁栋的‘林中》, 用撤盐法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帆飞的雪花尚沪生的稼藏族老人》, 用撤盐法充分地体现了毛皮的质感王林山的《沸腾的车间》, 用撤盐法将机械物件经过风化作用而呈现出的斑驳痕迹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蒋振立的《慰忠魂》, 用撤盐法处理了背景, 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形象。

除此而外, 郭德庵的《中华摇篮》, 杨永福的《蜜乡》, 黄作如的《广厦新篇》, 柳新生的《雨后》刘吉的《有盼头》等作品, 都根据画面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手段, 创造出理想的艺术效果, 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

水彩画虽然是外来画种, 但是, 在中国上地上生存的近百年中, 经过中华大地的孕育已经滋生出民族的细胞和血液。鲜明的中国气质和特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

强调意境和情趣的表现, 这是中国水彩画有别于西洋水彩画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必须有意境。我国水彩画家将这一美学原则运用到了水彩画创作中来。他们对客观物象不是简单的再现, 不满足于对景写生, 而是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融进笔端。画家笔下的作品既是视觉印象的反映, 也是心灵感受的体现, 是景和情的高度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沁人心脾, 耐人寻味的意境。如叶桂渭的《木歌》, 郑新雨的咤叶雪》, 柳新生的《雨后》, 杜高杰的《隐潭山月》等作品, 都是自然美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他们将客观物象最精萃的部分, 加上自己独特的体会, 通过简洁恰当的艺术手段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情景交融。充满了抒情写意的韵味, 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 意足不求颜色似” , “ 景有尽而意无穷” 。老水彩画家古元的《大淇飞砂务、梁栋的《林中, 画家将富有特色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融合起来。把自然美进行浓缩、凝聚, 通过典型的、富有感染力的色调, 造成一种动人情怀、勾人遐想的情趣和意境。

中国传统绘画非常讲究笔法, 有’‘ 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形随笔立” 之说。我国不少画家在水彩画的绘制中, 借鉴了中国画的用笔。充分发挥了笔法在塑造形体、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方面的作用。这是中国水彩画的又一特点。作画时, 不同的笔法在画面上会造成不同的物理状态和视觉效果从而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各种物象的形态、结构、特征, 达到充分表现对象的目的。笔触本身就是一种形象, 一种造型因素。它有大小、多少、繁简、疏密之分。不同的笔法, 又可以产生枯索与湿润, 粗犷与细腻, 流畅与顿挫, 挺劲与柔软等等不同效果。由此可见, 笔法的讲求和运用在绘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哈定的《塞外风光》, 落笔肯定, 笔实色沉, “ 下笔有凸凹之感” 。以简括有力的笔法准确而生动地塑造出了马的形态和结构。陈重武的《古国秋韵》, 笔法娴熟多变通过揉、拖、扫、点、摆、擦, 充分地表现出不同物象的形质, 造成极为生动的画面效果。此外, 阳太阳的稼天高任鸟飞》, 张阶平的《丝路风情》, 余钟志的《花》等作品, 也都非常讲求笔法的运用。

中国水彩画的第三个特色是墨色和空白的运用。西洋水彩画忌讳使用黑颜色。因为使用了黑色, 画面便容易灰暗、肮脏, 失去了水彩画的透明感。我国许多水彩画家勇于突破藩篱。他们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 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摸索, 将攀色恰当地运用到水彩画绘制中。有的直接使用黑色, 有的将黑色同其它颜色相调合。不但没有破坏水彩画的透明效果, 而且还加强了水彩画的色彩力度, 使水彩画呈现出新的风格和特色。如叶公贤的《南诏石窟》、饶书贵的《风景》、李绍中、包日全的《牧归》等作品, 都因为在画面上适当的运用了墨色, 而使其作品面目一新, 独具一格。中国画向有“‘ 墨分五色” 之说。黑颜色在色彩学里是红、黄、蓝三原色的总和, 也就是说, 黑颜色里包含着各种颜色的因素。黑颜色运用得好, 可以发挥一以当十的色彩功能, 以简洁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色彩内涵, 产生以少胜多的色彩效果。

中国绘画特别讲究利用空白去造成含蓄的意境。我国许多水彩画家将这一传统汲取到水彩画中。就这次展览来看, 不少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到了“ 以实立其基以虚助其神” 。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 从而产生了“‘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的艺术效果。如熊宇安的《雨霏》, 由于巧妙地运用空白表现云雾, 而产生了’ 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 的艺术境界。金立德的《钢堡》, 通过分朱布白的穿插, 将沐浴在晨光中的钢厂沸腾繁忙的景象体现得十分强烈。还有一些作品也都利用空白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做到了虚中有物, 不见空洞。

纵观整个展览, 尽管广泛的题材内容, 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新颖的表现手法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仍感有不足之处。在二百幅作品中, 真正出自写生的实在太少了。六十余幅风景画, 其中多数也都是离景‘ ’写生” , 因而显得苍白、乏味。由此, 展览中难能可贵的几幅小画却以其生动性和真实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王宣的《小镇· 码头》张允柱的《北方稻田》张克让的《森林的主人》, 高俊柏的《天岗采石场》, 尽管画幅小不盈尺, 甚至画面上还残留着某点缺陷或一、二处不理想的败笔, 但是, 那习作的亲切感、天真趣、泼辣劲却使其成为瑕不掩瑜的佳作。

笔者认为, 做为水彩画这样一个适于写生和善于抒情的画种, 如果抛弃了这方面的追求放弃了对其艺术语言特色及独特规律的研究和掌握, 而去一味追求其它画种的效果, 甚至不顾工具材料的局限, 强其所难, 那只能取消水彩画的特点和长处, 使其生命走向枯萎。

但愿在下次展览中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富有强烈水彩韵味的好作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