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系友回忆录

赵农:古道长驰向天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7 09:39:3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1983级同学部分与尚爱松先生合影

【简介】赵农, 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3级)、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

  

问:我们了解到您现在是一位著名学者,您从小应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之前的学习经历吗?

答:我的家庭是清末民初西安的一个名望家族。但是从晚清以来,直至文革厄运连绵,时代的演变投射到我家的阴影,使我从小生活在艰难的家境中。

少年时孤寒无助,常常是陋室向隅,翻卷写字,肃然自顾。一方面有着先祖英烈的光环,另一方面也遭遇着惨淡的现实。于是在初中时期就有了“聆秋风而渡长夜,思古今以知人情”的心境。其实,对于每一位现实的中国人,恐怕个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家庭、社会、民族的艰难历程,只是所遭遇的情节不同罢了。有时觉得少年往事不堪回首,因而更需要奋斗和努力。这其中就有许多回的惨淡、豪迈、倔强的不同体味,并逐渐构成了人生的坚定立场。有时想,一个社会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如此,既有花开花落的反复演绎,也有自强不息的新生激励。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文革后期,中学毕业后生活便没有出路,只有走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因此,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希望是成为炊事员或者理发员,这其中包含着他在人生挫败之后的心境选择,但是,我执意不从,高考落第,但是还要决心背水一战。

其实,后来回想,理发和烹饪也是一种从生活到文化的方式。中国历史之发须需要梳理,只在于有人是扎小辫,有人是剃光头,也有人是烫、染、焗、拉。而聪明的厨师会将不甚丰富的食物做成丰盛的佳肴。文化的道理也就是理发和烹饪的过程。

少年时期苦于无书读,也无良师,在文学的爱好中,只有鲁迅先生的书读的最多,那时自己也购买过一些鲁迅先生的小册子,记得是文革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有鲁迅先生头像的白皮书,其中的《野草》就成为我后来随身携带的书籍。

当时没有书读,是相对于后来而言,我家还有一些残存的文革前出版的《史记》、《三国志》、《红楼梦》、《水浒传》、《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书籍。还有些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欧洲现代小说。尤其是有一套北大编的《中国文学史》,我在小学四、五年纪就开始阅读。只是现在回想起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多少有些空白。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