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艺术创作内在观念衍生的角度讲,宿利群的绘画与原中央工艺美院的绘画传统仍然是密切维系的。早在1979年,吴冠中先生就提出了“艺术需要追求形式美”,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美术界曾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追求“形式美”不仅是对艺术政治化的反拨,而且捍卫了艺术本体自身的价值。在老一辈的艺术家中,张仃、吴冠中等先生的创作对宿利群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如果进一步追溯,这种绘画传统的形成还离不开30年代林风眠先生的贡献。当时,林先生主张“融合中西”,就是希望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表达、修辞方法与传统的国画有机的融汇,为水墨艺术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就宿利群近期的作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意象表现。诚如前文所言,这种“意象”的表达既有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又力图将墨色的表现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观念予以结合。而这种方法多少与老中央工艺美院的绘画传统有着联系。第二类作品是写生之作。多数时候,它们都像是小品,但这些作品却让艺术家保持着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是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第三类作品介于意象表现与抽象之间,但更偏向于抽象。和西方现代绘画中的“热抽象”与“冷抽象”都有不同,宿利群的抽象得益于对墨点的利用。由点接面,进而让墨点构成一种潜在的“色域”。如果细致地看,这些墨点实质也是一些笔触,只不过,它们不具有叙事性。这种修辞方法看上去简单,但实质负载着艺术家内在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倾向于极简化的形式,反而让画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视觉结构。当然,进入抽象水墨的实验既源于对意象表现水墨的推进,更来自于艺术家需要从个人内在的创作脉络上与90年代初那批“硬边抽象”发生联系。
从1996年到2006年,宿利群的创作脉络曾发生了断裂。而这十年,也正是80年代的现代水墨向当代水墨、观念水墨的嬗变阶段。如果在当代水墨的谱系之中,宿利群的水墨实验难免会有些“尴尬”。虽然宿利群参与设计领域十余年,但他内心仍然割舍不下对水墨艺术的挚爱,更何况他原本就是“新潮美术”的一个参与者,曾见证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这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个人展览较为全面地地展示了艺术家近年来在水墨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古人云,“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对于宿利群来说,水墨艺术只是一个载体,一个通道,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实现“诗意的栖居”才是他最终的人生目标。
2012年7月20日于望京东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