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水墨家园”全方位呈现李小可绘画创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2 11:00:0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于7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水墨家园是李小可多年来关注与表现的主题之一,此次展览将汇聚李小可近年以该主题来创作的百余幅国画力作。

7月11日上午11时,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女士、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国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等嘉宾参加了“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展览开幕式及剪彩仪式。

首次、全方位呈现李小可水墨创作

此次展览汇聚了李小可先生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中国画力作,分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三大板块,这里既有对其日日生活的京华中,那些红墙绿柳、胡同槐花、钟鼓相应所汇聚成的“家园” 的感怀;也有对他曾近30次造访过的雪域藏地中,天、地、人、物魂牵梦萦的精神感恋;更有对明清以降无数名家,尤其是其父李可染先生无数次描绘过的黄山的个人感悟。是李小可先生有代表性的水墨作品的首次、全方位呈现。特别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将展出总长度超过23米的三幅水墨巨制,分别描绘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黄山的奇峰苍松,这一全景式呈现将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这三大主题作品既饱含了李小可先生对中国艺术传承中笔墨韵味、思想内涵的理解,更突现了他勇于对新题材,特别是“都市水墨”、“藏地山水”的语言探索以及表现内容的拓展,将传统的山水理念带入到新的视界之中。

本次展览还将呈现李小可先生近年来遍访造化时所留下的数百件写生作品,体现他对大自然赋予艺术家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个性化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成果。这是李小可先生对客观世界的深度体验后,对自然、传统的再发现与再认识。

不仅如此,展览更以文献方式呈现的他所生活过的,也是多位艺术大师李可染、董希文、李苦禅、黄永玉等居住过的大雅宝胡同的景貌。以一点勾勒出前辈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也同时形象地展现出李小可艺术学养的渊源与背景。

父与子:李可染与李小可

李小可,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李小可写过一篇纪念李可染先生的短文《父亲·师友·往事》,写得朴素深刻,他对父亲的评价是“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爱有情感的人。他用自己的人生回应着时代,不懈地做着他想做的和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这种精神也正是父亲和他们那一辈的师友们在艺术人生中的魂”

为人。李小可所信守的也正是和父亲李可染一样“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以自己的人生回应所处的时代”。在开幕式致辞中,李小可的母亲邹佩珠女士回忆了父子俩一起的时光,同时认为李小可在艺术上的执着是学习继承了李可染先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样才踏踏实实的做了一些事情。

为艺术。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开幕式致辞时说:“李小可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三十几年的写生生活,他将写生转变成了创作。”李小可继承、发扬了李可染山水画创作对景写生、对景创作的经验,将写生与创作有机地结合,使创作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显得血肉丰满。邵大箴先生说:“李小可,虽然叫小可,却是有着大家的风范,他的水墨艺术在继承李可染的基础上又融汇了新时代、新思潮,从学习李可染到尝试创作构成的方式方法,再到加深对传统、写生的理解,实现了改变。” 

笔墨“家园情怀”再现京城风韵

李小可的《宫墙》、《水墨家园》等作品,留下了从明清帝都向大城市转化过程的沧桑印记;《神路街的雪》、《京雪》运用水晕墨章和色彩语言表现了不同气象物候中呈现出的城市表情;《夏》,画的是东郊民巷的林荫道,色墨交融表现了北京街道上树木繁茂和静谧的气氛,左下角空白处驶过的三轮车作为“画眼”,给画面带来生气……这些大量表现北京城风韵的作品展示了李小可多年来一直以“水墨家园”为主题的创作探索。

李小可谈到自己对北京城的“家园”的感怀说:“如今,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园环境,在你还来不及回首关注时,不知不觉就消逝了。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宫墙下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 这一切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成为人们情感的依赖与精神的寄托。我期望用自己的水墨语言表现那渐渐逝去的浓烈印象与记忆。”

据悉,展览更以文献方式呈现他生活过,也是李可染、董希文、李苦禅、黄永玉等多位艺术大师居住过的大雅宝胡同的景貌。以一点勾勒出前辈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也同时形象展现出李小可艺术学养的渊源与背景。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