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李木作品

图画——李木作品展,图画,李木作品展,李木,作品展,李木艺术,李木作品,李木展览,李木个展,中间艺术馆B展厅,中间艺术馆,B展厅

是否需要更多的认同

七周的时间,仅仅七节课,却迫使我开始改变观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是整个认知体系。

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实的?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前课上已经多次被提到,但真的如此明确地被提出来,我才开始积极思考,这就是涉及到下面我将要讲的一个思考惰性的问题。

什么是真实?立体主义的画家们将物体分解,组合,展现的是空间的同时性。这是不真实的吗?人通常观察一个物体不就是各个视角的转换吗?可为什么会更习惯于一个透视点的观看方式呢?杜尚的画则展示的是时间的同时性。我上学期上了美术作品赏析课,“看”了好多名画,当时特别着迷于古典时期的绘画,着迷于那种在当时看来是近乎完美的再现,着迷于构图、色彩和线条。记得接触过一些现代派的作品,比如《下楼梯的裸女》,当时觉得就是哗众取宠,将那么简单的过程这么繁琐地呈现出来,只是用了一种不同的技法。因此,当时对现代艺术(后印象主义之后)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他们只是为创新而创新。直到上次在展览室看到了杜尚的《下棋者》,也许下棋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对象(比如舞会、酒吧等)对我来说更容易把握,似乎突然间可以和杜尚进行交流了,他探索的是对空间和时间的重新诠释,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一些拼凑的几何图形来表现重复的主题。原来不明白立体主义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为什么会那么高,现在想想,即使不考虑其背后思想的剧变,仅想用几何图形及其重组来成功地表达也已经是一种高级智力冒险了。

但这就是真实了吗?夏加尔、莫迪利阿尼,不真实吗?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不真实吗?康丁斯基不真实吗?至少我能感觉到画家心中那份真实的情感。在艺术这个领域中来探讨这个问题似乎是最困难的,于是我转向那个时代的科学,希望走一条捷径,找到答案。可是,当在科学领域里追寻时,我却更迷惑了。

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同时代的创举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直以为科学在其领域内一定能给出明确而严密的解释,但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答案。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海伯森,从凡高到毕加索到康丁斯基竟然有惊人的相似。前者,从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开始,经历相对时间、相对空间,到达量子力学;后者,从后印象主义经立体主义到抽象主义。而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从具象经视觉抽象到绝对抽象。这里已经没有学科的界限,只有思维的扩展、纵深和超越。

因此,我觉得绝对真实虽然是存在的,但却是很难达到甚至是无法达到的。(比如上面我所说的还是完全局限在人类中心主义中,当然这么讲下去就太泛了,我还是继续。)当我们觉得一件艺术作品比另一件更真实,或者一个科学理论比另一个更先进时,只是它们能够更真切地表达或更准确地解释绝对真实。对个人而言,真实只是相对真实。对我而言,理想才是真实的。现在功利主义盛行,一提到理想主义,几乎会被等同于幼稚,“可是……,现实是这样的啊……”一大堆奉劝的话会接踵而来。于是乎反问一句:现实就是真实的吗?是选择被这样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现实吞噬还是选择勇敢地追求真实呢?

想起看过的那些美院学生的作品了,不是丑陋,不是怪异,不是……,一个词也许就可以形容:空洞。也许我有些偏激,但从大部分的作品里看不到任何思想或者新的闪光点。是,一部分的确有着很高的技术,但只是技术,正如国内的音乐家,在国际大赛拿到的永远只是技术类奖项,还从未有人拿过作曲等创作类奖项。思考惰性,不突破这一点,就无法谈思想,谈创新,谈进步!

诚然,思考是痛苦的,但又是有着无穷乐趣的。我觉得现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向哲学领域渗透,她引导、启发甚至迫使大众去思考!这就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其他任何领域的创作者,比如工程师,只要他有理念,有意识,有责任感,就必然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那他毫无质疑地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

李木作品

来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4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
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李木作品 上一页李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