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峰
曾晓峰,在文革时期开始业余学习绘画。80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获得了二等奖,从而改变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他调到云南画院做了专业画家,在最初几年,几乎游历了整个云南全境,临摹和复制了大量的民间艺术,这种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使他在数十年的创作中,都带有着民间和宗教般的个人情节。而非学院的出身,也给他在语言选择上的最大自由空间。90年代以后,他开始对于当代文化观念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禁忌之地》系列作品中,他利用传统民间的雕花镂空木门的肌理,用纸浆做成浮雕:再画上各种个性的符号和人形,并利用传统的屏风样式陈列,给人以在缝隙中不能透气的感觉,作品虽不断地改变着形式,探寻着新的材料,但对生命意志的关注和表现却是一以贯之的。 “正是曾晓峰充满奇特的东方式的想象力,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抽离了它们的日常意义,获得了“变相”,这一概念虽然与洞窟壁画中佛教经变有着文本的关联,但更多的表达了一种艺术中的超验的主观境界。曾晓峰的艺术中充满幻想与创意,艺术家主体的观念和需要创造了画面,而主观性的色调与有机形态的偶然化漫延,使作品具有了陌生化的表现性。所谓“变相”,局部形象是真实的,而整体图像的组织是虚构的,局部的写实并不能改变整体的超现实,独特的结构方式反而使这种局部的真实获得了更大的荒诞感。” |